导语:1月22日至25日,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政、商、学、媒各界代表参加了年会。国务院国资委会同11家中央企业赴瑞士达沃斯出席年会,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和11家中央企业负责人举办或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受邀参加年会,聆听了一些重要演讲,作了几次发言,接受了央视等媒体专访。他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达沃斯带来的思考 从苏黎世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达沃斯,这是一个很美的小镇,以前是欧洲人疗养的地方,后来又成了世界的滑雪圣地。然而让达沃斯真正名扬世界的是施瓦布先生1987年在此开创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一月份在大雪纷飞的时节,世界各国的政要和跨国公司的CEO们都会聚在这里,目的是表达观点和消除分歧。像以前克林顿就是在这里提出的创新型资本主义概念。前年习近平主席来到这里作了《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题演讲,为全球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 今年达沃斯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主要是基于旧有的全球化规划正在受到来自单边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再就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也有一个全球适应的过程,这些其实都需要大家进行协商和讨论,需要用智慧来建立全球化的新规则。因此这次会议就备受瞩目。我在22年前的1997年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过达沃斯论坛,那时参会的中国人很少。而今年中国参会人员近300人左右,占会议人数约10%,可谓盛况空前。在国资委肖亚庆主任带领下,我们央企来了11位企业领导人,大家在一些分论坛上进行了发言,讲述了中国企业的故事,提出了中国企业对于全球化4.0的一些建议和思考,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我在论坛期间聆听了一些重要的演讲,自己也作了几个发言,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问题出在哪里 今天的全球化进程是二战结束后开始的,尤其是世贸组织的建立为全球化确立了规则,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缓慢,招致了广大民众的不满和失望,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民粹主义也开始在一些国家泛滥,一些过去主张全球化的国家转向关门主义。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英国公决脱欧,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化进程好像一下子撞上了南墙。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则出了问题,因为这些规则使得财富通过市场过度集中在控制资本和技术的少部分人手里,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减少了中产阶层的人群和收入水平,更使得低收入阶层对未来极端失望;另一方面,这些年美国和欧洲进行脱实向虚,大规模退出了制造业,享受新兴国家的低成本产品,这也造成了西方这些年失业率的增加和产业工人的不满。其实,这是形成今天反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和思想基础。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表面上源于贸易不平衡,但深层次也是因为美国脱实向虚和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带来的,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前些年美国耶鲁大学资深教授史帝芬·罗奇先生就针对中美贸易不平衡写了一本书叫《经济再平衡》,主要观点是说,形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中美的经济政策,而不是由关税不平等造成的。他认为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应是美国回归实业,而中国要提高各类社会保障,让中国人更敢花钱,以扩大中国的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我觉得罗奇的观点比较客观。 中国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西方普遍的不适应,一方面大家分享了中国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普遍存在羡慕嫉妒恨的情绪。纵观这些年美国和欧洲的基础建设都普遍落后,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去美国看到的都是新的机场和高速公路,但今天最好的机场、高速公路、高铁却都在中国。同时他们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持有抵触情绪,认为中国在和他们争夺地盘。 在达沃斯会上,我曾经分头问过几位西方跨国公司领导人和专家,他们普遍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不是中国的错,好像也不是美国的错,是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历史上英国和美国间当年发生过,美国和日本间也发生过,不足为怪。但又是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家要用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控制住分歧,最不好的结果是双方擦枪走火。其中一位跨国公司领导人对我说,其实美国要总结内部原因,不要总把问题迁怒于中国,这解决不了问题。也有专家认为,其实没有人真的反对全球化,只是想怎样对自己更有利,只是希望改变规则而已。合作不是更好吗 西方国家过去曾是全球化的先锋,一路上都以消除其它国家贸易壁垒为己任,但现在一下却主张单边和关门主义,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西方不少人认为,过去20年WTO成就了中国,他们吃了亏,甚至提出废除WTO,再另起炉灶。而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挣得“金盆钵满”,这一点你可以从每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据上看出,这些年赚了大钱的企业大多是美国公司。而即使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美国人也通过全球化把风险摊给了大家,形成了“美国得病、全球吃药”。 在达沃斯会上,大多数参会者是理性的,几乎清一色的赞成全球化,我在各个论坛上没有听到一个发言嘉宾反对全球化和赞成贸易保护主义,这说明人心向背,大家也希望在达沃斯论坛上全球化的声音让西方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者听到。现在一些地方,民粹主义甚嚣尘上,甚至主张切断和中国的联系。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和西方联合制裁中国,当时中国资深的外交家钱其琛在美国一次演讲中说,“离开中国,美国也能发展,离开美国,中国也能过日子,但我们合作不是更好吗?”当时这句话为正在唇枪舌战的双方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如今我们重温钱老当年这句话,能否唤醒这些正在奉行关门主义的梦中人呢。 这次会上,我也问到不少跨国公司的领导人,他们会离开中国吗?他们的回答是,不仅不会离开,还会加大业务。他们说,实际上他们的主要业务已经放在中国了,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成了中国公司,中国有人才基础,有宏大的市场空间。他们也不会因为像越南等地的人工成本低些就迁到那里去,因为成本低只是暂时,作为跨国公司更应该考虑人才资源、配套能力、市场空间,对跨国公司来讲,永远是把欧洲、美国、中国放在战略层面的,而其中中国又是首位。有两个跨国公司负责人特别赞赏在上海举行的进博会,他们认为这是开拓市场的最大平台。 我也问及他们有关知识产权的看法,他们告诉我知识产权的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作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开发新技术,现在不少跨国公司已经把研发基地放在了上海和深圳,他们觉得这些地方人才济济、市场活跃,是研发的好地方。我听到的这些,和在国内有些场所请来的一些外国学者教训我们的确有不同,我更相信这些“在商言商”企业家的话。我想在这些方面,我们肯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也不要过于妄自菲薄。 这次在达沃斯,让我更高兴的是和好几家大的跨国公司领导人见了面,其中有老朋友,也有在会上按照参会名单找到我们的,这种“一对一”的会谈特别有意义。因为这些人平时很忙,碰个面不容易,会议期间中国建材还分别和三家企业签了约,在这些“一对一”会面中,我感觉到的是大家的热情和友好,是大家对中国经济的看好,这也让我有些吃惊。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让人感到世界贸易陷入混乱,大型跨国公司间的竞争仿佛剑拔弩张,而我却在达沃斯看到了另一番情景,那就是友好合作,互利共赢。达己达人的中国之道 在短短的三天时间,我在达沃斯参加了各种论坛十二场,参加了中外企业家交流会、中国之夜、全球化智库的活动,还接受了彭博社、凤凰网、网易、央视的采访,尤其是为中央电视台做了和国内观众的连线直播,参加了为人瞩目的央视对话论坛。这次几乎每个论坛都有中国嘉宾,每个议题都事关中国。其实我们来到这里主要目的就是讲清中国的故事,我觉得我们目的达到了。在会上,大家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速度,担心中国经济失速带给世界影响。王歧山副主席的致辞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他表示经济会持续稳中向好,中国经济不仅要注重速度,更要重视质量,他把中国人“达己达人,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作为推动全球化的价值理念。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沃在发言中说,现在美欧日经济增速都在放缓,中国适当放缓些不是坏事,他同时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有位外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GDP能在5~6%之间就很好了。也有媒体采访我追问这个问题,但我不是官员和经济学家,在这方面没有发言权,只能说直觉不会在6%以下。 中央电视台在现场做了一场《对话》节目,和普通《对话》不同,实际上是一场真实的论坛,只不过主持人是央视的,现场布置了大型摇机等拍摄设备,基本上就是原汁原味的论坛实况。我们几位嘉宾在台上轮流回答问题,台下第一排大都是我们的政府官员和央企领导人,而后面黑压压都是些外国人,虽然我多次参加央视《对话》节目,但这次对话我还是有压力的。节目结束后,有位央企领导人问我怎么能对答如流,我说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总担心说错了。我的主要观点是,全球化是方向,全球化的核心是自由贸易,任何人也挡不住的,只是说怎样做得更好些。全球化不只是个利益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怎样做到达已达人。全球化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你我他具体的行动,尤其是企业的作为。我也结合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采购、和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一带一路”上与当地企业合作等介绍了中国建材的全球化路线图。 我主张全球化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要卖给别人东西,也要买别人的东西,所以我不大赞成动不动就要全部国产化。早年人家封锁你的时候你不得不国产化,而现在全球化了,我们就应该重视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和跨国公司合作时,多买些他们的东西,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何愁没有好的国际环境。在论坛上我也听到一段话,是一个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多聪明,你们什么都会造,那我们美国人怎么办,总不能都让我们去种地吧。虽然这段话有些极端,但却反映了他们的担忧,将心比心,我们也能理解。所以说,全球化是应彼此照顾的,让大家把心放在肚子里去。 会上我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合作应是双方的,现在每次论坛大都是别人提问题我们回答,好像是我们的错,我们的人也总不好意思提问题,怕影响关系,可是不提问题对方怎能知道。我在论坛上提出美国和欧洲对中资企业应一视同仁,在审批收购和核发工作签证时不应难为中资企业。像现在欧洲一些企业遇到经营困难,中资一来收购就成了什么高科技,审查来审查去的。但如果真的是什么高科技,为什么会吃不上饭,当然你一点科技也没有中资也不愿意来。归根结底,还要尊重企业意愿,尊重市场规律。 施瓦布先生提出了全球化4.0,旨在建立一些面对各类挑战下的全球化新规则,但这次的几天会也只能是大家提出问题和寻找方向,真正建立起新规则可能还要好长时间,在这个新旧交替过程,就需要大家面临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而这些个案解决的经验可能为我们确立新规则打下基础。
1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国资委市场观察杂志社、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生态公益慈善基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生态中国公益影响力盛典”在北京举行。由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生态公益慈善基金向吕梁市第一批捐赠20万元(资助200名贫困儿童)发起的“让爱回家 为爱珍藏——生态中国公益酒窖暖心工程暨《于公生态 英雄吕梁》文旅品牌(农产品出山)提升行动”同期启动。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李晓林表示,在过去的2018年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指示精神,总收入超过3亿元,扶贫支出超过2.5亿元;并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卫生医疗扶贫、教育助学、大病救助、农村产业扶贫等领域,积极开展“思源救护”、“思源教育移民计划”等集约化、精准化扶贫项目,共帮扶了200万人次困难群众。其中,仅2018年就捐赠了939辆救护车,基本实现向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捐赠1辆救护车的目标,创造了并保持着我国慈善组织救护车捐赠的最高纪录。  李晓林秘书长说:“新时代有新作为。2018年,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简称“思源工程”)开拓创新,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牵头成立了由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指导、阿里巴巴等28家知名电商企业、爱心企业参与的中国电商扶贫联盟,搭建了思源农特馆等,主导建设了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帮帮公益,以新平台、新理念、新措施,助力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三年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思源工程”将围绕2020年消除贫困的总目标,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的领导下,计划扶贫支出2.65亿元,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作风,关注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围绕卫生医疗扶贫、教育助学、大病救助、农村产业扶贫、“一带一路”公益等领域开展扶贫工作,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为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生态中国总策划张一帆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自上线以来,就发起了“美丽中国梦 生态中国行”大型生态环保主题公益活动;今年已经是第5年了,截止目前“美丽中国梦 生态中国行”已经先后走进西安、济南、延安、株洲、渭南、吕梁、榆林、南京、宁波、张家港、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等10多个城市;每走进一个地方,我们都组织领导专家和中央媒体记者采风团走进地方,宣传报道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典范,每到一处都掀起一道:美丽中国幸福华卷和生态中国文明行动之风;并与地方政府结下美好合作框架,让生态绿色之树在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思源生态公益慈善基金”向吕梁市捐赠20万元,资助200名贫困留守儿童生态中国理事会副主席、良泉酒业董事长李玉生讲话据了解,吕梁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山西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吕梁山区,潜力优势在土地和林地资源,制约短板在缺林少绿靠天吃饭。截至目前,吕梁市还建档立卡22.4万户60.8万人、未脱贫人口3.58万户8.28万人,脱贫攻坚是全市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9年1月5日-6日,GPL全球善财领袖年会——“善财聚力•创享未来”2018善财汇年度盛典暨领袖峰会于苏州举行。本次年会旨在共同回顾2018年善财大事记,并展望2019年全球善财行动规划与时代新趋势,发现“商业与公益”可持续发展新动力。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就“中国影响力投资趋势与未来”发表主旨演讲。马蔚华主席表示,十年来,影响力投资在全球发展得很快,在发达国家正在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它符合了商业向善、资本向善、金融向善的历史潮流,就是让世界更美好。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度的增长到高质量的增长,但是财富的急剧增长产生了相对贫困化,带来了生态环境、妇女和儿童等方面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紧迫的社会问题仅靠传统的慈善是解决不了的。中国必须实现有质量的且有竞争力的经济增长,而高质量的增长和影响力投资是密切相关的。什么是影响力投资?影响力投资是一项经济活动,既有可量化的经济回报,又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联合国制定了到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影响力投资的目的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影响力投资的价值时至今日,特别是近20年,社会财富增长确实很快。2018年8月,苹果公司市值首次破万亿美元,后来9月,亚马逊也超过一万亿美元,2017年11月,腾讯的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所面临的资金缺口每年约3.9万亿美元,而政府的投入和公益慈善的捐赠只有1.4万亿美元。社会问题仅靠传统的公益慈善在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而引领商业向善、投资向善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推动力量。影响力投资的发展背景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影响力投资这项概念之后很快被发达国家所接受。现在影响力投资已经成为了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念,我很高兴这个理念在中国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却不堪重负,中国必须实现有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增长,而高质量的增长和影响力投资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将成为影响力投资大国的五大原因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的发展来说,中国有巨大的空间让更多的投资成为影响力投资。第二,中国逐渐普及的投资向善的理念为影响力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从事公益事业。第三,产业变革与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养老、医疗、生态等,都为影响力投资带来许多项目。德鲁克有一句话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靠什么?只有把这些社会问题变成有利可图的商机的时候,这些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四,科技将成为影响力投资产生效益的非常有利的工具。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公益的约束将会失控,同时科技也为公益收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一条重要的路径。第五,影响力投资符合中国的理念——“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理念的第一个是创新,影响力投资既是公益的创新也是金融的创新;协调,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也好,这是最大的协调;开放,这本身就是国际的,世界的;绿色,是影响力投资的应有之意;共享,影响力投资的唯一目标是共享。综上,我相信中国有望成为影响力投资大国。与GPL学员共同展望我希望国际公益学院GPL学员能共同努力,因为国际公益学院是国内较早传播影响力投资理念的平台,所以我们都是种子。我希望每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成长,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影响力投资,共同引领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我们期待投资将成为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