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首页公开公示>资助信息汇总

资助信息汇总

资助准星瞄向育人靶心

时间:2018-07-09 11:37:43浏览:644次

扬州大学积极搭建“牛津团”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助人自助,逆风飞扬。 张运 供图

就业季,扬州大学水能学院大四学生李鸣(化名)却办理了休学创业手续。从开学时一只行李箱都没有,到2017年“卓川网络”的销售额接近500余万元,李鸣只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从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创业明星的蜕变,为什么?

“大一期间接触到创业课程,李鸣便萌生了创业设想——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发智慧办公系统。但当时空有一堆绝妙的点子,却受限于家庭条件,无法施展。”班主任王建军介绍说,就在李鸣一筹莫展时,学校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资助套餐”。从资金配套到技能培训,再到苗圃孵化,全程“护航”,绿色通道的开启让创业设想迅速落地生根。

李鸣是扬州大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元赋能”的一个缩影。资助育人工作在“物质解困”外还欠缺怎样的“能力扶贫”?如何通过资助工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近年来,该校将资助的“准星”瞄向育人“靶心”,探求在真金白银的资金“硬投入”外,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才实干的能力“软支撑”,通过“多元赋能”拉直了大学生的成长起跑线。

“相较于普通学生,由于先天性的物质基础差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少有拓宽知识眼界和提升能力素养的机会。”学生处长林刚说,缺乏特长、不善交际等短板,导致他们与丰富的大学和都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也让其在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早在2013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就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和城市学生相比,高出12.2个百分点。

“对贫困家庭来说,一名学业优异的大学生是其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重要寄托和希望。”负责资助工作的学生处副处长王华介绍,学校优化传统的资助模式,出台了多种灵活资助政策,严守“学业关”,狠抓“能力关”,拓宽“发展关”。

为精准地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类型、特点和需求,扬州大学在资助工作中打出“科技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借力大数据及时、准确、动态地摸查和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自我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同时,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民政部门调研、家庭访谈等方式,完善数据,力保贫困界定信息的精准性。2016年,该校报送的“大数据助力学生工作精准化”项目荣获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一等奖。

“不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程度有很大差距,各自特点和发展需求千差万别。用同一种帮扶手段‘大水漫灌’不如因人施策的‘精准滴灌’。”林刚介绍,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该校聚力学工、教学和科研等部门,针对筛选出的“困难户”,开展个案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学业强化、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方面多元赋能,补足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短板”。

仅2017年,学校就拿出近50万元,鼓励学生赴海外参与文化交流;2014年至今,在入驻创业苗圃的团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或参与的创业孵化项目超过1/5;针对经济和就业“双困生”,实施就业帮扶工程,补嵌短板、重点推介,打通其从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多年来,该校在资助创新实践上的精耕细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2017年,全校立案建档的家庭困经济难学生就业率达到98.7%;学校连续第7年被评为全省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生源地助学贷款诚信还款率连续5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

“政策上的‘偏心’是为了兑现教育上的公平。”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评价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我们的资助不能只停留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既然把他们放在高校赛场上,就有责任通过资助和育人工作,让他们“上好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成长和未来发展助跑。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9日第8版 版名:高教周刊·大学校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通讯员 张运
我要发布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