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2017年,“两光之辩”成为近十年以来最为激烈的公益思想争锋。这一争锋围绕着商业与公益的本质及关系,引发了诸多公益人士和学者的思考与讨论。我在拙文《中国公益正在出现的若干主义》中提到中国公益界的理论思想开始出现各种主张的分野,而且相关主张也呈现“主义化”的趋势。公益原教旨主义、公益市场主义、公益改良主义等其他的意识形态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公益的当下和未来的走向。在新的时代下,中国公益的发展必然会在与政府、市场互动过程中,不断型塑着自身的价值与功能。在这一进程中,需要激发公益领域更多的反思与批评,矫正发展方向的偏离,厘清发展过程的挑战。为此,在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继续发起2018年第二届公益评论影响力奖。为了体现该奖项的评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公益慈善周刊》将评判“公益领域发展最重要的声音”这一权限赋予30名来自全国十一个省份以及包括海外的一线优秀公益组织的领导人。希望通过这30名公益领导人评选出2017年最优秀的公益评论文章。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公益慈善周刊》搭建一个公益领域内有志于通过反思与批判来建言行业发展的发声平台,为中国公益发展提供多元的有价值的思考!
董强
《公益慈善周刊》发起人
小云助贫中心总干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申报对象
为了突出评论性文章对于公益实践的影响力,仅限发布在大众媒体、行业媒体、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
凡是就中国公益领域的事件、挑战、趋势等主题撰写的评论性文章均可申报;
评论性文章的发表时间限定在2017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
每位作者最多可提交两篇评论性文章。
申报时间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2018年2月28日24时;
作品提交邮箱:
gycszk@163.com;
另外需要在邮件中提交相关信息:提交作品的作者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和电子邮箱)、工作机构。
申报方式
三种申报方式:作者自荐、媒体推荐、公益同仁推荐。
奖项设置及奖金标准
评审流程
1.申报阶段:2018年1月31日至2月28日
2.初审阶段:2018年3月1日-3月4日
由公益慈善周刊编辑部负责对申报的评论性文章进行初步审核,最终筛选出30篇评论性文章入围名单。
3.网上公示入围阶段:2018年3月5日-3月9日
30篇评论性文章入围名单在公益慈善周刊公众号公示,公益人士和社会公众以及30名终审评委可以对入围名单提出异议,并提名未入选的优秀评论文章。公益慈善周刊编辑部最终确定提交终审的30篇文章名单。
4.终审阶段:2018年3月10日-3月23日
由30名一线优秀公益组织领导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终审评选;
评审委员会将从30篇文章中评审出最终的公益评论影响力奖得主。
5.获奖名单发布:2018年3月31日
《公益慈善周刊》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及电子刊公示获奖名单。
评审标准
标准一:思想性
对中国公益领域的事件、挑战、趋势等方面有独到的分析、能够穿透表象,提出具有思考力的观点。
标准二:科学性
立论严谨,分析严密,论据充分确凿,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标准三:影响力
观点引发公益界的关注并对于公益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评审委员会
第二届中国公益评论影响力奖评审委员会名单
申报咨询
如有关奖项申报的咨询可发送邮件至gycszk@163.com
2017年首届公益评论影响力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
《罗尔事件法律疑云,金锦萍详解六大问题》
发布平台:南都观察
作者:金锦萍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二等奖
《慈善法:8大进步与10大期待》
发布平台:南都观察
作者:李光 《凤凰周刊》记者
《市场化能解决公益行业的低效问题吗?》
发布平台:发展观察
作者:刘韬 新南社会发展中心总干事
《社会生态的变化与公益行业和基金会的发展》
发布平台:善达网
作者: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三等奖
《中国公益头上的“三座大山”》
发布平台:公益慈善周刊
作者: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慈善的演进》
发布平台:玛丽斯特普
作者:王龙玺 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MSIC)性教育项目部主管
《资本、共享与21世纪慈善》
发布平台:华声在线
作者:卢德之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凭什么社会企业要限制分红》
发布平台:社会创业家
作者:张军宏 北京极益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罗尔门”之后,社会动员的边界在哪里?》
发布平台:NGOCN
作者:周如南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社区基金会的观察和思考》
发布平台:公益慈善学园
作者:李宗克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来源:公益慈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