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99公益日规则深度解析(1):公益人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筹工资
有人说公益人很悲催,一直在创业状态。而创业状态的特点,就是一个人要身兼多职,要写项目书、执行项目、传播、筹款、带领团队、路演等,还要和利益相关方沟通对接,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了。
无论怎么折腾,都逃不掉一个人要同时担当很多个角色。就比如,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自己做饭,还要自己养猪种菜。再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你既是产品总监,又是设计总监,还是销售总监,还是公关总监,还是传播总监等等。
在一家公司里,基本上也是这样分工的,花钱的部门理论上是不管挣钱的,比如广告部门、研发部门等。而挣钱的部门,是不怎么花钱的,比如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等。
可是在公益组织里,似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事情都集结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很多公益人一直不服气的地方,他们说凭什么啊,一样是工作,一样是手艺,一样是社会上组织体系中的一员,为什么我们就要首尾兼顾十项全能,而他们却可以只顾一节单项深入?
有很多公益组织确实因循或者说遵守了社会上这些“别家机构”的做法,把组织用功能化进行了分工合作,做业务的只负责做业务,筹款的只负责筹款,传播的只负责传播,行政财务的只负责政财务。
这样运营下来结果就是什么都好,只有一条不好,就是机构的业绩总是不那么理想,解决的社会问题,总是没那么大气和清晰。
想要提高公益生产力,只有承认公益组织的运营规律。而这个运营规律在我们新共益看来有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每个人都是战斗机;
二是每个战斗机要直接飞向社会问题的核心点;
三是每次飞行都要有一定的成果。
看看中国目前的公益机构,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能有超过十个全职工作人员的机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2-5个全职工作人员。如果是在商业体系,这样人数规模的机构可能连小微企业都算不上。而中国的公益机构,年度筹资总额能突破一百万的也不多,这个资金量在商业体系,连小微企业也一样算不上。
我们就按照一家公益组织有十个全职工作人员的规模来计算。如果把这十名工作人员按照功能进行业务分配,那么传播部、行政人事部、财务部、项目部、理事层,至少就会占去五六人以上的职位。真正能够成为前线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商业机构喜欢说“听得见前线炮火,闻得到硝烟滋味”的人员,最多也就是两三人。
很多公益机构自身就身材姣小、体弱多病、资金匮乏、经验不足、意愿不强。如果再按照这样的模式去进行分工,那么等于是要用两三个人的业绩,去支撑十个人的日常消耗。而传播部、行政人事部、财务部等“后勤”部门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这个业绩是无法彰显的,所以只能是依靠这两三个人的业绩去检验和论证。小马拉大车,弱马拉重车,这当然会严重影响到这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如果换一种模式,这家公益组织的行政财务全部外包,机构也没有什么管理层,所有的人都直接上前线,成为公益业务的直接行动者和解决者,每个人都是一个公益业务中心,那么这十个人,就会成为十个业绩的彰显者和表达者。这家公益组织或者说这个公益社群,一定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一定是随时有倡导的惊喜奉献给社会,呈现给捐赠人和支持者。
如果是要这样操作,那么这家组织的架构模式要重新改组,由金字塔型的架构,变为生态群落型的合作社群;由功能化的分布,变成独立行动者的联合体;由呆板的工作业态,进入全能化的直接与社会问题交手的综合业态。
这是对公益行业、公益组织、公益行动者最大的挑战,但也是最大的机遇。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公益人,都完全可以用业绩来说话,用行动来证明,用互联网直接与捐赠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再也不用隔着千山万水,千关万阻。
任何一个公益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自媒体随时传播,这样有任何浓烈的情绪,现场的感受,都可通过即时的传播转化为倡导和发动社会的力量。这让公益人成为媒体人、传播高手,有了充分和必要的基础。
任何一个公益人,都可以上线众筹,随时给自己筹集公益行动经费和个人工资。社会最喜欢看到的不是灾难和悲苦,社会最愿意看到的是面对灾难和悲苦依然有勇敢者挺身而出,用行动者的智慧和毅力来化解。而我们新共益所支持的高公益生产力的公益行动者,恰恰是这样的人,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英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当然也是这个时代最需要支持的人。
在这样一个的众筹时代,假如一个公益人开通了自己的月捐通道,一定会有很多人积极踊跃地支持和捐赠。前提条件是这个公益人具备个人独立IP,愿意自己持续地开展公益行动,持续地进行播报,就一定能够得到持续的捐赠和支持。
在目前社会各种综合力量的共同交感下,公益人与公益组织的关系也在发送变化,这给公益人成为独立的IP,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社会将越来越愿意直接捐赠给公益行动者,而未必愿意捐赠给公益组织,通过公益组织再费劲巴拉地进行分流给到公益行动者。
而所谓的公益组织,将日益社群化、隐形化,它将逐渐成为公益行动者的支撑平台,成为公益人联合体的俱乐部所在地。它不再是公益行动者的外衣,它只会成为公益行动者脚下的铺路石。
而这样关系的颠倒或者说转化,正好也给了公益行动者在公众化的互联网平台上,给自己筹集工资、公益行动经费、服务公益目标的费用,提供了极好的社会心理转化和社会意识升级。
有了这些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助力公益,一个公益行动者,还有什么理由做不成,做不好?一个公益行动者,还有什么理由不给自己筹集工资?你筹集的资金越多、支持你的捐赠者也就越多,就越能够支撑你去开展你的公益行动,从而推动你的社会影响力。相反你的社会影响力越大,你就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你就能够解决越多的社会问题,你就能够带出更多更有力量的团队。
那么在这最适合做公益行动者的时代,何乐而不为?何不因势利导?又怎么可能不顺应这潮流的到来?
新共益就在积极探索这样的模式来支持公益行动者们,因此我们开发了综合型筹款项目,又开发了基于公益行动者个人月捐的项目。在筹款、财务、行政多方面等,全面支持到高公益生产力的公益行动者。如果您希望摆脱繁杂的机构任务,而指向全身心从事自己的公益使命,您可以扫码加入我们。
今年的99公益日,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创新共益项目全面推动公益行动者摆脱机构概念,让我们从此开始走向独立公益行动者之列。
扫一扫报名加入我们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团队,欢迎扫二维码成为新共益月捐者,支持中国有可能未来最优秀的公益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