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传播,是依靠媒介途径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如何让信息传递得更加精准?我想这是我们新共益传播人共创营一直在提供的技巧。我们自身课程的传播,也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持续性。
上节课回顾:IT时代公益项目传播与筹款
上节课回顾:
上节课我们邀请到了何泛泛老师给我们带来《IT时代公益项目传播与筹款》,何老师结合了传益千里曾经服务的机构项目案例,以及本人在一线所做的一些探索给我们进行了分享。
PART 1 所感
“从传媒跨界公益这几年,我所感受并参与的公益项目传播与筹款状态。”
2004年大学毕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进入了媒体行业。此后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在咨询公司做项目咨询,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从事自由撰稿。这个状态是最接近公益人的状态的。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撰稿人,你得对接并且有稳定的发包方。最开始的状态,我用最笨的方法,在百度里输入“约稿”、“征稿”这样的关键词,便能够搜到很多媒体的一些需求。就这样,开始大规模接触不同的媒体。最后经过磨合,有了比较稳定的几家,有些合作起来就是好几年。
2015年开始,我便进入了公益领域。从立足重庆本地的基金会,到为全国社会组织服务的上海仁德基金会千里马基金,这期间,我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一线公益人。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同步发起了“为公益千里马添草”这个联合众筹项目,所以也因此担纲起协助伙伴筹款与传播的角色。
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公益人对筹款是有抗拒心的:觉得自己是乞讨,不好意思开口,不好意思刷朋友圈,反正在心理这一关是很难过去。我也曾与一些专门做筹款赋能机构聊过,大家的一种感受就是,做筹款的培训,最后都变成了心理建设。
而在传播方面,也感受到其实,很多公益机构都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利用好。比如,很多机构明明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却经常处于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不重视传播,不重视宣传,不重视公众号,不重视朋友圈,不重视IP的打造……
PART 2 所问
“为什么我们做公益做得那么累?为什么我们做那么多别人却不支持?”
在千里马基金方面,我们做了一个首开先河的事情,就是把私董会引入公益圈,为社会组织赋能。我们有一个固定小组的模式,组员都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小组十多位公益机构领袖。每次私董会都会有案主,而可以肯定的是,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案主,在阐述自己的公益故事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
做公益,太累了!很多人在创始机构的时候,最开始的一两年更多的事情就折腾在内部建设方面了,甚至有很多的发起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自己创立的机构(这些狗血故事,在商业领域里更多)。明明我们在做公益,却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不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把他们变成我们的支持者?
PART 3 案例
为什么别人家的项目就很多人支持?为什么别人家的传播就做得那么好?
我想,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者我们可以先看看别人家的项目是为什么会获得那么多人支持。在2017年,千里马联合众筹已经连接了差不多上百机构。这其中,有一家来自广东。他们主要是做文化传播、国学传承方面。
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的发起人张华是千里马公益伙伴。他这次发起的众筹,是希望筹集善款建造蓝态爱心环保餐厅,为60岁以上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免费素食午餐,并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环保酵素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在发起之前,他们就发现了腾讯乐捐“企业一起捐”很好的应用。比如,每一个公司、机构、团体,都可以创建队伍。于是,蓝态就大力推动捐赠人发起自己的募款战队。最先是自己是推动的十几个,后来,队伍带队伍,传播开来之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来创建队伍,达到了203个。
当时我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着这个机构,我很好奇,那么多队伍一定会有很多捐赠人,作为一家机构是如何管理的。结果,机构负责人对我说:无法管理啊!因为很多队伍压根都找不到人,不知道是谁,反正他们就这样在给力地吆喝,给力地为这个项目劝募。
在腾讯99之前,这家机构就募集了近十万元。最终在99期间,又通过了腾讯公益基金会的配捐,总共募集了611299元。为什么会有203个团队来为他们吆喝?为什么我们就没有?
我们发现,蓝态平时主要做国学传承方面,他们每年都会做很多亲子国学班,这些班是免费参与的,还管吃住。当然,面额就会很有限。每次都得通过机构的公众号来报名。而日积月累的体验者,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机构的粉丝,与支持者。
现在很多人在提倡,公益不应该免费!我们是认同的。但是,当你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获得更多支持者的时候,这种让社会公众通过免费参与,了解机构品牌,了解公益的方式,是初创期机构可以去尝试的。
你要知道,如果在商业领域,获取用户的成本,可是非常的昂贵的。蓝态的案例,告诉我们的是:每个机构都应该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打造自己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案例,是我深度参与的在一线的实践。2019年初,有一位我以前采访过我的企业家找到我,她说,她的女儿要正在准备出国,在做申请文书的时候,需要涉及到社会实践这方面的内容。希望我能给一些建议。
后来,我们见面进行了深度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发现,企业家本身一直都在做公益,同时也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很多时候做公益都会带上孩子。而孩子呢,也是很热衷于公益的,在学校经常参加社团的活动。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比较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于是,后来,我们就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一起发起了“中国公益星”这个项目,旨在支持新生代成长为公益新势力。然后,我们服务的每一位新生代,都会提供很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为他定制专属的公益计划,或者专属的公益活动。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女孩子,她就发起了一个自己命名的公益计划,并且,在上面也发起了一起捐,为自己想要开展的事情筹集经费。让人惊喜的是,这样的筹款推动得很快。后来,中国公益星也对接了很多学校家委会,班级等,为这些团体定制公益项目,同样也是,他们会成为项目计划的执行者,以及善款筹集者。
另外,中国公益星也在重庆地域与绿山墙机构一起,联合了很多机构,一起来做一些大型的倡导活动,比如儿童动物摄影展、儿童环保画展、环保艺术嘉年华等等。
特别是在展览这块,中国公益星几乎完全放权,将各项任务分割:作品来源,来自我们的志愿家庭,活动现场的作品讲解志愿者,同样也是来自项目的孩子,在现场,同时也组织了环保市集,邀请学校参与,带领孩子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支持公益。
就这样,一场活动,因为有了参展的孩子、讲解的孩子、做义工的孩子、市集的孩子,这样下来,三四百人的流量,对活动举办所在地,都是很好的流量导入。而对于机构来说,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除了有能够募集善款之外,还很好地做了品牌传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资源是时刻存在的,如何利用整合资源,对一个机构来说,这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Part 4 干 货
1、整合资源,跨界融合
在地机构,要善于整合资源:政府、媒体、商业等等诸多资源,都应该为公益所用。特别是媒体,条件允许,每一次活动都可以邀请媒体来参与,他们参与的角色可以是报道者,可以是带着孩子来参加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
跨界就是把人脉圈子里除了公益之外的,要深度链接,比如艺术家、企业家、房地产领域的负责策划的等等。任何项目,都要尽可能给这些跨界进来的群体,有更多参与的空间。可以颁发奖牌、证书等,激发他们的参与感,荣誉感。
2、动静结合,耕耘IP
在项目传播方面,动静结合。静,指的是我们的这个项目应该是一种很静态的样子,会有专门的项目专员,专门的志愿者持续开展运营推动。比如乡村图书室,这些不管外面的世界多闹腾,它都会在乡村里,为服务对象服务。
而动的这方面,就是需要通过诸多大型的社会倡导活动,来让公众对项目有知晓度。在这块,我个人比较推崇一些与你项目主体相关的艺术展览、社区大型嘉年华活动等。有些机构一年当中最大的活动可能就是志愿者年会,但是,我更建议平时能够策划一些大型的倡导活动,这既可以练习团队,也可以获得社会影响力。
关于IP这一点,在商业领域是提得特别多的。即便是从来没有与商业领域有很深入接触的人都能够在我们的朋友圈当中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朋友圈有很多微商!这些微商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卖货,而在卖货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会在不断地用各种行动来为自己的“IP”加分,比如早安晚安心灵鸡汤、生活知识普及、晒销售业绩等等。我们所不能观察得到的是,在很多商业领域的培训当中,IP的打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有各种方法论的呈现。
而有意思的是,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点成为商业领域个体塑造IP的一个方法。这说明什么,说明公益本身就自带这样的光环。只不过,我们居然还不知道怎么为机构营造IP。
3、持续行动,必有惊喜
公益做不完,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美。活下来,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机构的项目分成一些是做业绩的,一些是做影响力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坊间也有那么一些调侃:如果你现在看到他在卖保险,三五年后他还可以在卖,那你如果要买保险,找这个人就对了。
做公益一样的,你的项目,你的机构,持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各种资源,各种惊喜就会一点点往你靠拢。
以上就是我们第五期何泛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内容回顾!结束了第五期课程,进入我们第六期课程!
商业与公益如何有效融合
第六期课程预告:
我们第六期课程的主题就是《商业与公益如何有效融合》,而新共益也邀请到了“彩色地球发起人”、中国绿发会彩色地球事业部主任周建刚老师。
第六期邀请嘉宾:周建刚老师
周建刚老师简介:
周建刚老师是2017央视新闻《面对面》新闻人物,2018南方周末年度责任先锋人物,江苏省泰兴市人,早年远离家乡在云南自主创业,名下有三家企业主要从事:农业类:茶叶,核桃,坚果,临沧高山乌鸡,石斛原料,有机时鲜水果。工程类:太阳能系列产品,道路交通工程,市政工程。自动化道路摊铺机发明人,出售机械,租赁机械,承接机械化施工。服务类:彩色地球青果空间茶馆,资源共享的平台。
因自身成长经历原因一直心怀感恩回报社会,2003年至今共捐助大学生50多名,涉及费用70余万元,捐助残疾人四人,涉及资金约五万元,捐助农村太阳能路灯70盏,涉及资金30余万元。
2015年2月因经营需要收购江苏省靖江市候河生猪养殖有限公司而发现场区地下深埋大量化工危废,经过长期而艰难的调查走访、取证,有效获得大量的污染证据,最终进行公开实名举报,引起国家多部门高度关注并及时排除深埋地下多年的毒瘤。在发现,调查、举报靖江毒地案后,对环境污染危害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靖江毒地案调查过程中积极配合多部门调查工作,并提供大量有力证据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并加入多家环保公益机构,成为环保志愿者,2016年至2017年期间多次跟进靖江毒地案处理情况,多次亲自到现场了解毒地处置进展,督促相关各方合法规范对案件进行处理。最终获得靖江市政府的大力认可并获得靖江市政府的30万元对环境污染险情排除的奖励。该行为经央视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使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同时自身长期配合支援全国各地环保志愿者对发现的污染险情进行举报监督,积极参加各大环保公益机构,学习各类专业环保知识,提升环保公益机构管理运营技能,于2017年倡导发起成立守护云南公益之家环保机构,致力于环保教育知识和意识的传播,同时联合中国绿色发展基金会发起“彩色地球”概念呼吁全社会各界人士参于保护地球多样性,本人自身时刻通过微信、微博传播环保知识和意识,倡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并随时发现污染及时拨打12369进行举报,在各类日常生活过程中宣传环保意识成为了灵魂深处的价值。
“彩色地球”概念由2018年3月底发起。得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在其旗下成立了直属的“彩色地球事业部”,周建刚为“彩色地球发起人”,并担任中国绿发会彩色地球事业部主任。
“彩色地球”倡导多元丰富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倡导人人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倡导社会经济环境融合互助可持续发展。
“彩色地球”这些理念与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吻合。有了这高度合拍的理念,彩色地球主动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2018年3月份之后,彩色地球做了两大方向的努力。
一是大力联结全国的环保公益人士,发展其为“彩色地球守护人”,这个工作还在持续,争取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彩色地球守护人。
二是探索商业化的推广道路,通过销售“健康美好”的产品,汇聚众多的彩色地球会员,形成“共同生产,共同品鉴,共同消费,共同推广,共同发展”的新型可持续社区。
2018年10月份,周建刚联合张自鹏、青那日、罗丹、康庆凯、姚澜、霍敏浩等“彩色地球联合发起人”,在北京正式注册了“彩色地球(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开通了线上商城和小程序,组织了大量的公众品鉴活动和讲座,寻访了即将上线推广的产品,初步形成了彩色地球的发展理念。
使命:一起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
愿景:彩色地球——这是我想要的世界
我们的课程时间还是固定的每周六晚上(6月22日21:00),上课方式还是线上、线上、线上,我们不见不散哦!
本营的主旨是“每周三个一”,意思就是每周一次嘉宾主讲,每周布置一道作业,每周进行一次群内作业互评。培训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些具体的任务派送,完成者会有奖励哦(500-50000)。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团队,欢迎扫二维码成为新共益月捐者,支持中国有可能未来最优秀的公益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