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爱心会员 7年

首页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红色经典故事| 我与这片土地的连接

来源:作者:成都小笼包助聋公益服务中心时间:2019-07-19 10:59:55浏览:1475次

红色经典故事| 我与这片土地的连接

项目简介:为加快社区整体均衡推进,将党的工作全覆盖化,增强党员的责任感,调动党员主动服务的积极性。20194崇州市白头镇三洞村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成华区助残社会组织成都小笼包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开展“党建共享 共治共创”三洞村党员“+”项目。共同构建“党群同心、政社合力、治理创新”的党建新格局。

项目开展中,小笼包公益服务中心为走进老党员,寻找他们的革命故事,让更多的年轻党员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本次故事我们专访的是三洞村的老书记。通过老书记的叙述我们了解到了新农村30的发展变化,国家利好的政策带来的改变,一位老书记为自己家乡奉献了30的青春。小笼包公益服务中心也将在各区通过党员先锋引领持续不断地关注残障群体事业发展!


故事栏第一期“我与这片土地的连接”


“遵循大方向,走正步...

白头镇三洞村1950年左右就成立了党支部,党员管理,责任落实的系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群服务中心自己牵头、自己承办。直到2019年城乡发展治理资金的涌现,能够支持村里引入社会组织,通过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式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5月党建培训课程正式启动,参会党员大多数年龄都偏大,但整体参会的氛围较好,党员们也都很服从安排。党建想要创新还是很难的,需要遵从中央决策、遵循大方向、走正步。这是三洞村前任书记的感慨。

1970年到1989年,1989年到2019

宽今年67岁(1952年),91年入党,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三洞村村民们既熟悉又亲切的老书记。三洞村的每一块土地,他都走过,每一米泥土上都有过他的脚印。

从出生就遇上脱离改革宽,紧接着就是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期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14在崇庆一中,刚念完一学期又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回到生产队,投身到村落的工作和劳动当中。

 

1970年至1989年期间担任记分员,实行计划经济和投资分配;1976年至1979年担任副队长,分管内务,负责大大小小的事务管理;1979年至1989年担任生产队队长,组织全村全员工作;1989至今(2019年)担任村主任,30年的青春岁月,全部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时间,从春季到冬季,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高云宽一步一个脚印,一级一个台阶,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投身到三洞村乡村改革和农村建设当中。


30年改天换地新样貌

30年来,村落也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新样貌。都说先修路再致富,想要与外界建立联系,引入资源,就要把泥巴路换成水泥路。实行道路改造是从2015年开始,以前2米宽的泥巴路,现在都是6米宽的水泥路,道路直通每家每户。周边四通八达的道路(靠近成温邛高速),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

以农业为主的三洞村,一年种植两季农作物,5月种植水稻,10月种植小麦,一个居一亩田也能回收35斤大米1982国家实行年产承包制,大伙集体种田,年产值低、劳动强大、利润小。一直到2012年村落调整方向,成立脱离股份合作社,百姓把田交给合作社,入股分红。实现全机械化,以前人工种植一人只能种4分田,现在一个机器就能覆盖50亩。

 

村民们告别了大战的红五月(形容农忙时期),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现在村里基本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90%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月可享受补贴50元,90岁以上每月补贴200元,100岁以上每月补贴500元。


耕耘、守护、相连

高书记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有很多机会,村里很多年轻一辈大都在外经商,或者在城里打工。我只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做民众满意的事儿。”

 

30年的光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青春、汗水、无悔、荣光都汇集在这里,一辈子耕耘这片土地上,一辈子守护这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


机构简介:成都小笼包助聋公益服务中心是在2014年成都市民政局成立的4A级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有名堂:“笼”和“聋”在中文是谐音字,我们形容不爱说话内向腼腆的人,说他面子很薄,皮很薄。就像小笼包一样,一只只皮很薄,但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唇齿留香,好似聋人的内心,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



欢迎您访问:

欢迎您访问: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