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爱心会员 7年

首页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社区故事集(祥和里)

来源:作者:成都小笼包助聋公益服务中心时间:2019-02-24 14:41:55浏览:1435次


社区故事

社区的构造是由居民住宅和人完成的

它常常已“声音、食物、巷子、老房屋……”等名词拼接而成

它时常沾染着烟火,夹杂着人声,粘带着这样或那样的情节

猝不及防的出现在你的周围

社会组织的加入,初衷不过是想通过专业化的方式,使社区治理更加完善

但我们发现,社区的根本组建是由“人”构成

它需要情感疏通,情绪带动,和人物资源挖掘、在挖掘

想做的很多,能做的很少

我们只是平台的搭建者,资源的撬动者

社区项目不应该仅仅作为活动的形式出现

它还有那些来自各个院落角角落落里,一户户、一家家,平凡且动人的好故事

 

故事集1:陈新建,党员,肢体叁级。

猛追湾街道祥和里社区,于2107年9月、10月、11月多次参与“小笼包”组织的活动。

2018年被祥和里社区和“小笼包”共同评为优秀居民。

 

3岁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左小腿肌肉萎缩,引起走路参差不齐,从而落下残疾,这个“烙印”一晃就是62年。今年65岁的陈叔,目前退休,知足且快乐。

 

共苦

谈及童年,陈叔印象里,母亲和父亲总是忙碌的,从小疏于照顾,便由乡下的大姨照看。50年代,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恶劣。已经记不清因为什么原因而突发高烧了,2岁半的孩子38°的体温持续了半年之久,陈母因为孩子高烧不退,搁置了工作,去过北京、找专治疑难杂症的老中医,辗转过很多地方,效果依旧不明显,直至半年后高烧才自然慢慢退却,残疾就是从这时候留下来的。而命运却总是和相同的人捆绑在一起,大姨家的女儿、侄子、孙子,相继都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陈叔把这归结为“共苦”。

 

嫁衣人、贡献者

25岁参加工作,在东城区教工幼儿园(现名:成都市第一幼儿园),担任总务老师(会计),负责教学以外的后勤工作,包含收费、放假清理财产、发放教师工资、学校安全、房屋修缮等。陈叔的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园各部门正常工作的开展,用同事的话来讲“你们搞后勤的,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但一个做“嫁衣”的,如果衣服没有个性,缺乏特色,还会吸引人吗?还会有人接受吗?带着这些思考和信念,这一干,就是35年。

 

时间只是一种考验

关于入党,实属是件“趣”事儿。工作时期写过一份入党申请书,没有得到回应和重视,这一撂就是10年。一次党员会议,被邀请讨论关于“信仰”的话题,“相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相信党的领导和方针”.......热烈的氛围感染着陈叔,使他在一次唤醒了对党的渴望,他把自己10年前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故事,告诉了党支部书记,得到了党委高度的重视,和一致认可。陈叔说“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我都坚信党的领导,相信这是党对我的一种考验。”

 

关于岁月,它给了我独有的印记

但生活,我更多的是满足

老伴是脊柱畸形,已经一起度过30年了,孩子今年28岁,在医院做人事,没有残疾。有退休工资,生活稳定,非常的满足。

陈叔:“小笼包对于我而言是把许多“同病相怜”的人集结在了一起,增添了我们生活的乐趣,点缀着我们的晚年生活。我们真正在意的其实不是每次活动的礼品,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牵头人”能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带动更多人参与。希望来年会有更多更好的活动形式。”

 

人生的境遇各不一样,所以热衷的东西也近不相同。我是一个快乐的社区人!


————————————————————————————————————————————————————————————————————————————————————————————————————————————————————————————————————

故事集2:杨鲁勇(受访者同意使用原名)64岁,党员,肢体壹级。早年因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日的第二年考上四川商业专科学院,现今的成都理工大学。1982年在成都市商业局工作后不久,因脊柱肿瘤导致了下半身瘫痪。大半的人生,在轮椅上度过了36年。

 

 

2018年8月10日的杨鲁勇,在暑意正浓的午后坐在手动轮椅上,侧于家门旁,等待来访者的第二次上访。这个地方位于成都东门一环路东三段的巷子,是手机论坛、贴吧推荐的美食必游之地。也是杨鲁勇生活了22年的家!

 

关于祥和,在这里得到“治疗和安慰”

“刚开始搬来祥和,这里只是一环路到天祥街的通道,十分简陋。大部分店铺还在修建,住房也都没有竣工。到后来才逐渐涌入一些餐饮行业,慢慢发展为了美食街。家里来客会到巷子里找一两家无障碍设施比较方便的店聚餐,像冷锅鱼、串串这些,味道都很巴适。时光也像流水一样慢慢划过,没有什么特别的重大事件,我们生长在祥和的人也都在陪着它一起慢慢长大。”问起关于祥和的点滴,杨鲁勇一口气说了许多。早年的曲折经历,在这个地方,慢慢的得到治疗和安慰。

 

沉重的劳动后,得到的是喜悦和成长

杨鲁勇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祥和人(成华区祥和里),只是因为母亲教书,工作调动来到成都。60年代遇上文化大革命,被派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下乡参加劳动,和当地人一起睡凉席,住土坯草房,打砖烧窑沉重的体力劳动。一起下乡的青年当中有大批的北京干部子弟,他们大都带着成箱的书集,在沉重的劳动后翻阅。浓烈的文化氛围,充斥在这片劳动场所中。为了借书,杨鲁勇常常拿自己的饭票,交换仅有的三天读书时间,白天出工,晚上点煤油灯熬夜看,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红与黑》......都是在那段时间一口气读完的。杨鲁勇说自己当时就像《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内心十分渴望知识,思想和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踏实劳动,脚踏实地的生活又像是孙少安,他们两个的人物特性,在那段时间都综合在了杨鲁勇身上。

 

文学筑起的另一双“拐杖”

返城回家后,全国恢复高考日的第二年考上成都商业学院,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因为脊柱肿瘤导致了下半肢瘫痪。“灾难”面前没有什么比现在“更”糟糕的了,发烧了,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会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坐在轮椅上,才会感知能够自由行走的快乐。

浑浑噩噩里,收到一封父亲的劝慰信“卧薪尝胆、持之以恒、力求大器”。父亲用自己近30年的苦难告诉杨鲁勇,应该接受现实,重现“站”起来。这些苦难慢慢被汇聚成了文字,病痛的折磨让他看见了另一种生命的状态和人生思考。1983年杨鲁勇在“青年作家”发表处女座《烦恼》,接着《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弈》、《逃犯》、《父子情》等著作。至今累计近70万文字,获得十六次创作文学奖,担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现在的杨鲁勇,和妻子平静的过着小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再可怕的了,也不会再有更坏的命运了!

 

————————————————————————————————————————————————————————————————————————————————————————————————————————————————————————————————————

故事集3:龚蓉(受访者同意使用原名)56岁,党员,肢体肆级。曾定居87号院,因身体现与女儿共同居住。

祥和里社区助残服务志愿者,2018年5月参与“残疾人社会融入互助”项目院落探访服务。2017年至2018年多次参与社区相关服务及系列活动,2017年底被评为“优秀居民”

 

幼时家住四合院,30多岁在门槛儿上摔了一跤,就成了肆级残疾

一晃30多年,倒也没觉得哪里不一样

76年参军,做了红军小战士

后又读了3年的医校

 

89年入的党,曾经还做过团支部书记

入党对于我而言,是“积极努力、学习优异、思想过硬、技术过硬、榜样标准......”

党的生活,是长期的、不断自省、不断提高的地方

 

2016年退休就赶上社区的公服资金政策

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成为其中的一员

“服务者、被服务者”都需要保持一颗纯粹的心

生活大多数是不如意的,那些艰难困苦的人

接受社会关怀和帮助,也应该渐渐独立起来

脚踏实地的过日子

 

应朋友邀约2018年抵达澳洲,开始了十日游

在海边度假,公共设施完善

垃圾分类清晰明确、噪音小、行人来往礼貌有序

人文情怀浓郁,礼貌用语更是嘴边常说“我可以帮助你吗?谢谢!对不起!”

 

其他国家城市完善,好的地方

本土社区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治理社区需要不仅仅是资金投入

更多的应该是环境优化、人口素质提升、公共设施完善

“改造”之路还很长

但每个祥和人团结起来,助人帮己

美好的社区,已然悄悄到来


————————————————————————————————————————————————————————————————————————————————————————————————————————————————————————————————————

祥和故事,不知不觉已经做到第四期了。文字的表达和传播,收获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居民之间通过人物传记,了解到了身边人的动人过往。参加活动也有了更多共通的话题,大家逐渐觉得社区之中也有“明星人物”的存在。就像社区已经不在是“我的社区”,而是“我们的社区”。这里的点滴,社区的每间办公室,每张桌椅,走廊外的花草,主任、专干的面孔,都被一场场活动串联起来,经过加工,再加工,深深的刻印在大家的脑海里!今年的项目进度已经过半,访谈任务依旧在持续的挖掘中。撬开残疾居民的心扉,让他们从单一的小范围活动,到逐渐大规模的参与,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像陈主任说的“我们已经做好了10年的漫长准备,来陪伴大家!”


但陪伴从来都是相互的,本月访谈的“陪伴者”是一位视力肆级的残疾者。今年64岁,目前居住在三圣花香(因为年纪大了和女儿一起居住,生活照料比较方便)他叫肖国华,身体硬朗,心态健康,积极拥抱生活的一位社区陪伴者。

 

2017年8月24日在天祥街99号院里,我们第一次上门探访,见到了肖大叔。一米七零的个头,一眼看上去就感觉精神饱满。家里的格局比较简单,两室一厅,物品摆放和整体空间都错落有致、干净整洁。谈到平时生活肖叔叔也说自己和老伴居住,儿女常年不在身边,买菜、煮饭、娱乐生活都需要靠自己来完成。

 

到现在2018年10月,肖叔叔已经参加数场社区活动,目前也已经搬家到三圣花香和儿女一起生活,照看小孙子。虽然居住的地方离社区很远,但只要是“祥和里残疾人交流群”发的活动通告,肖叔叔一定会准时参加,每次还会提前到场。

 

这个有趣的肖大叔,是个小说控,经常在他的口中你能听到“我昨晚又通宵看了一部小说”,你问他喜欢什么类型的小说,他说什么都看。

 

第二篇祥和人物专访出来以后看到杨叔叔年轻时上山下乡的光阴,一下子想起了自己71年6月被分配到了云南临沦,27团4营直属排水稻连的光景。74年1月又被调转到14连做橡胶树管理,铲菠萝、做根部培土、种花生玉米。那些岁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期间的珍贵。群里像是突然被炸开锅,一股回忆的暖流,你一言我一句的相互交流着......

 

今年的肖叔,参加活动的时候总会提前帮另一位残疾居民报名,身份很是神秘。直到最近10月中旬的户外交流活动,我们才揭开了这位神秘者的身份。就是肖叔的老伴儿,陈阿姨(听力壹级)。在单独专访时,肖叔说自己是因为车祸导致的残疾,右眼直接看不见,做了眼球摘除手术,换了只假眼。眼细胞不断萎缩,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外观上也不美观。那时候情绪一度很低迷,负面心理非常强,是陈阿姨一直细心照料,不断的给予信心,才使他慢慢熬过来的。

 

肖叔叔一直说自己很普通,平平淡淡的过了前半生,没有什么特别艰难的人生经历,爱旅游、爱摄影、喜欢认识新朋友,在社区可以学习到新知识,吸收到正能量,已经很知足了!

 

在肖叔身上我们看到了残疾群体的另一面,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愿意接受多元化的信息,享受生活乐趣。他们不全都是苦难,还有岁月赠与他们的平静和坦然。


社区故事时刻都在发生,以上就是发生在祥和里的社区故事!更多精彩请关注“小笼包”官微公总号~

欢迎您访问:

欢迎您访问: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