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爱心会员 3年

首页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

来源:作者:济南爱馨公益服务中心时间:2020-05-13 16:14:53浏览:2025次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著   高天羽  译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本书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比是一位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他从医五十年,参与过一万多台心外科手术,用自己那把柳叶刀打开过12000颗心,对它们进行了修补、切除或者更换和替代。




他首创了多项新型的手术方式与治疗理念,大胆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有力地推动了心外科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在他职业生涯的暮年,由于长期紧握手术刀的那双手已经严重畸形,他不得不告别了手术台转而从事干细胞研究和人工心脏装置的开发。




同时,他写下这本自传式的纪实,汇集了作者职业生涯中的经典病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用十几个高难手术案例和精彩生动的文学手法串起了自己从一个普通的穷小子因一档童年时的电视节目而一路成长到外科巨擘的波澜壮阔的人生。




作者打开病患的心,把严谨真实的外科手术全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病例,有被“韦斯塔比气管插管术”拯救的烧伤患者,有扩张性心肌病人使用心伴侣泵成功实现了康复前过渡治疗,有通过心脏整形获得新生的APLACA患儿,还有复发四次的左心房粘液瘤,以及使用ECMO救治的特发性心室纤颤少女……这些真实的病例并非都能获得成功,信心满满去治疗的病人可能死在手术台上,也可能在手术成功后因为各种情理之中又或匪夷所思的原因而突然去世……




在他精准洗练的文字描写下,这一台台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有近景、有特写、有镜头的切换,有节奏的冲击,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无异于观看一部真实的医疗纪录片。






当我用手术刀片划过柯丝蒂胸骨上方的皮肤时,里面没有出血。在休克状态下,她的身体关闭了皮肤上的毛细血管,好将血液引向重要器官。接着电刀切开了附在骨骼表面的薄薄一层脂肪,伴随一阵特有的嘶嘶声和一缕烟气,那是电流烧灼渗血的血管时产生的——不过眼下也没有多少血管在渗血了。接下来是用电动骨锯锯开她的整条肋骨,显露出鲜艳的红色骨髓。




我们用一把小型金属牵开器撑开她小小的胸膛,弯曲和拉伸肋骨与脊柱之间的关节。婴儿的胸骨和纤维心包之间有一个多肉的胸腺,现在它已经完成了为胚胎制造抗体的任务,我们于是摘除了它。




电刀继续着它肮脏而不可或缺的工作,它切开纤维心包,暴露了心脏,淡黄色的液体流泻出来,由吸引器吸走。与此同时,团队中的另外几位成员也在默默工作着。迈克用肝素防止柯丝蒂的血液在心肺机中结块;灌注组准备好了复杂的管道、血泵和氧合设备,让柯丝蒂的身体能在心脏停跳后继续生存;洗手护士保利娜专心地把手术器械准确无误地递到我的手里。我很少需要开口吩咐什么。这项复杂而高度协同的工作十分仰仗一支稳定而连贯的团队,这里的成员大多和我共事多年,我完全信任他们。




当我们拉起心包的边缘露出心脏时,胜间田在边上深吸一口气,咕哝了一声“妈的。”真是骇人的景象……本该只有胡桃大小的心脏,现在肿成了柠檬那么大。扩大的右冠状动脉很明显,它的那些肿胀的分支交叉着伸向左心室。心脏的右侧正顶着肺部的高压有力地泵血,左心室却肿得厉害,几乎不怎么动弹。一片片刚刚坏死的肌肉与一片片白色纤维状的瘢痕错落交织,这都是在生命最初六个月,柯丝蒂多次痛苦的小型心肌梗死留下的痕迹。




……




要重建这根细小的血管,缝合时就要精准、确切,不能漏血。手术很顺利。心脏停搏之后短短三十分钟,两块皮瓣就使柯丝蒂的冠状动脉恢复了它应有的结构。钳子松开后,鲜红色的含氧血(而不是蓝色的脱氧血)涨满了左心室的肌肉。她的心脏从浅粉色变成了深紫色,接着有些部分又变成了接近黑色。在重建肺动脉之前,我们先确认了它背面的缝合线上没有渗血。很快,心电图上显示出不协调的电活动,心脏也因为重新获得肌张力而变硬。




接着发生了一件儿童身上少有的事:她那颗重新灌注的心脏不停地扭曲蠕动,开始了室颤。为恢复正常心律,我们直接电击了心肌。10焦耳——呲啦!心脏除颤,蠕动停止。动倒是不动了,但我们希望它还能尽快恢复正常心律。然而它没有。这个紫色的球体又开始颤抖蠕动起来。麻醉医生把脑袋伸到手术巾上方,提出一个显而易见的要求:“再电击一次!”我们照做,但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看来是救不回来了。




……




——节选自第八章《再生的心》





作者也打开了自己的心,对读者坦承自己的野心、激情和狡黠,真诚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




他那毫不掩饰的自负有时令人喷饭:


“护士长的目光在口罩上方注视着我。我知道那双眼睛在说什么:这小子干得不赖。我也这么认为——此刻,我是英雄。伤者的血压和心率很快恢复了正常。这时,心胸外科住院医师也赶来了。虽然已经不需要他,我还是很乐意把剩下的工作交给他。”




但在瞬息之间意外来临时,他也并没给自己留多少脸面:


“他一下子瘫倒,脉搏再度消失,尽管与之前一次原因不同。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尝试体外心脏按压,但没能救活他。我的第一次独立心脏手术以病人死亡告终,短短几分钟内,我从英雄变成了狗熊。窘透了。”




他坦言外科医生“始终亢奋,始终渴望行动”,拥有着“不畏压力,善于冒险,去掉共情”的变态人格,都是一群对肾上腺素上瘾的人:“看见一颗心脏,你要忘记它是爱和奉献的源泉;看见一个脑子,你也不要把它视为灵魂的容器。忘记这些,统统切开。”他也忠实纪录了自己对生命的仁慈和悲悯,“对我来说,心脏手术或许会成为每天的工作;但对病人和家属来说,这是一生才有一次的事,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






那天在乙醚厅里,贝丝给我上了相当重要的一课:不要纠结。要像她的主刀医生一样,手术完了立即走人,明天再救别的患者。罗素·布罗克爵士(Sir Russell Brock)是那个年代最有名望的心脏外科医生,他对病人死亡的态度出了名地直率,他说过:“今天的手术名单上有三个病人,我不知道哪一个能活下来。”这样说好像太麻木了,甚至有些残忍,但在当时,纠结于病人的死亡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到今天依然如此。我们必须从失败中学习,争取下一次能有所改进。如果沉迷于悲伤或者悔恨,只会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




我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里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兴趣转向了心脏外科中的一个艰难领域:给心脏有复杂先天畸形的婴儿和幼儿做手术。有的小患者还在蹒跚学步,他们开开心心来到医院,一只手抱着泰迪熊,另一只手牵着妈妈。他们嘴唇发紫,小胸脯不停起伏,血液黏稠得就像糖浆。他们从来不知道健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我的任务就是努力给他们健康。我要让他们拥有粉红的皮肤、充沛的精力,将他们从迫近的厄运中解放出来。我诚心诚意做着这件事,但有时也会失败。那时我该怎么做?和哭泣的父母一起坐在黑暗的太平间,握着一只没有生命的冰冷小手,责备自己不该冒这个险吗?




心脏手术都有风险。既然做了外科医生,就要一意前行,决不回望。一台手术做完,就接着治疗下一个病人,我们总是期盼更好的结果,从不怀疑。 




 ——节选自第一章《乙醚厅》







离开手术室时,我发现那位母亲正盘腿坐在走廊里,看上去孤零零的,分外凄凉。她已经在这里等了五个小时。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无法与人沟通,一腔情绪在体内积聚太久,我感觉她快要崩溃了。她见到我,一下跳了起来,脸上现出恐慌的表情。手术成功了吗?我无须开口说话。我们目光交会,瞳孔对着瞳孔,网膜对着网膜。我的一个微笑就已足够:你的儿子还活着。




去他的礼仪,去他的围观的心内科医生,我现在非向她表露感情不可了。于是我伸出一只黏糊糊的手,心想她是会跟我握手还是远远躲开。我的善意举动化解了紧张的气氛。她抓住我的手,控制不住地摇晃着。




我把她拉到身边,紧紧抱住她,就像在说:“你已经安全了,我们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当我松开双臂,她仍然紧紧抱着我,开始不由自主地啜泣。她的情绪像浪潮版在医院走廊里一波波地倾泻,我的几个沙特同事都尴尬地站在周围,默不作声。




……




到六点钟,梅奥男打来电话。他暂停片刻,重重呼吸几下,说:“抱歉用坏消息叫醒你,男孩在3点刚过的时候死了。很突然,我们救不回来。”接着他不再说话,在沉默中等我发问。




我在行医生涯中常常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一次却使我分外悲伤。




他很有心。那么,那个女子呢?得知孩子死亡时,她情绪狂乱,失去理智,现在依然十分痛苦。他们把小床抬到了重症监护病房外的一个单间,给她抱着孩子哀悼的私密空间。所有那些导尿管、引流管和起搏电线都要留在原处,等待尸检。我听了很难过:这个没有生命的婴儿,身体的每个口子都伸着塑料管,这样一个孩子,她怎么抱得下去?




这就是心脏外科手术。对我是办公室里的又一天,对她却是世界末日。




她像磁石一般吸引我,我却必须远离她。再过一个小时,我就要回到手术室,以最好的状态挽救另一个婴儿,那位母亲和她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真是份见鬼的工作!我这个睡眠不足、心灵破碎的人,居然要在世界的另一头为小小的婴儿们做手术。




——节选自第五章《无名女子》





病患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作者打开这一颗颗心的过程中也看尽了人世百态,愤慨过“世界上的事,有时就是一滩烂污”,遭遇过“身为医生,这是百分之二百的死亡率”的手术,经历过“执业几十年,那是我最伤心的一天”,也迎接过“奇迹之子”,以及使用孤注一掷大胆尝试的崭新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重生并“将会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在成功救治一个个病患之时,作者少年时因心脏疾病去世的外公也一次次在文中闪回,悲伤的回忆饱含遗憾与深情,也激励着他继续大步向前。而那个在童年时看到,并改变了他的一生的BBC医疗纪录片也在书的末尾再次出现,轻松诙谐又不失震撼庄重,彰显了作者出色的文字功力。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也用强有力的态度,打开了当下医疗制度和医师培养的核心,提出了自己的不满与质疑。到底应该给予医生空间和权利去创造奇迹,还是循规蹈矩按章行事,相信合上书的那一刻,每位读者心中会自有答案。(转发)

欢迎您访问:

欢迎您访问: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