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老 / 年/ 社 / 工
您的晚年我来守护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特别是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帮助其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专业服务活动。
缘起历史
早在1908年,英国就颁布了《养老金法》,建立起免费养老金制度。1935年,美国《社会安全法案》建立起了联邦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计划。随后英国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更是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这些法律文件规定了老年人的权利与义务,更是规定了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的为老人服务的责任,可以被视为专业的老年人服务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开始了福利国家的浪潮,使得老年社会工作获得了蓬勃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使得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不仅体现在补救性和预防性的功能上,而且也越来越表现在诸如挖掘老人的潜能、协助老人体现晚年人生价值、倡导老人互助等发展性的功能。
我国背景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养老问题不断凸显,“未富先老”“家庭空巢化”等现象不容忽视。同时,老年人普遍存在着经济保障、健康维护、居家安全、婚姻家庭、社会参与、就业休闲以及后事安排等众多需求,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老年社会工作能够适应我国的现实背景,以专业知识和方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为老服务。
老年人群特征与老年社会工作
通常来说,在老年人核心生活的系统中,最稳定的结构是家人、配偶、至亲的朋友,逐步往外扩,专业人员处于最外层。但是随着人慢慢变老,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护理,也就是护理人员、康复的人员、社会工作者等,这些专业人员是处于最不稳固的最外层的结构范围。一个理想状态就是让老人在有需求的时候与专业人员构成一个最内层的稳定结构。社会工作者就是让这部分专业人群和老年人群构建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关系结构,这就是老年社会工作需要达到的服务目标之一。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更能够适应社会。同时,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社会损害理论与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认为,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因此,这一理论的基本工作模式是: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化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主要变现为:
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
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
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
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
这些角色的变化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甚至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除此之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
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即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
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即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
配偶的突然失去,即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是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予以解决。
积极老龄化与老年社会工作
积极老龄化是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创造健康、参与、保障的最佳机遇的过程。“积极”一词不单是指积极地获得健康,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不仅包括那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健康老年人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也包括那些患病或残疾的老人也能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而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就在于预防和减缓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衰退,恢复老年人受损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可以说,积极老龄化与老年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契合性。积极老龄化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则更加有助于丰富积极老龄化的意涵。
案例学习
案例介绍
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问题分析
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老李的主要角色转变为:
1.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2.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老李的儿女都不在身边使得老李感到寂寞孤独。
解决要点
收集资料
1.与老李谈话,倾听他的心声,了解老李退休前后的活动和交际、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生活习惯,老年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尽量了解老李个性。
2.与案主的老伴及儿女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具体方法
1.个案会谈。引导案主思考自己现在出现的行为想法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会谈中要注意老李的情绪变化。
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
①老李对退休的看法
②老李对于老年的看法
③老李对于子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
2.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项目。增进案主与社区同龄人的交流,广交朋友,增添生活的情趣,使其精神有所寄托。
3.家庭访谈。通过案主的子女了解他们简要的工作情况,案主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案主的看法评价,从而协助他们了解案主的困难,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协助案主走出心理障碍。
4.组织案主与子女进行交心的会谈。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减少案主的孤独感,为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条件,继而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案主,逐步改变案主消极的生存观。
这就是老年社工
默默守护您的晚年生活
愿青春和笑颜永远在您身上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