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蓝栈”志愿者在学生家中走访。南都记者 田玲玲 摄
南都讯 记者田玲玲 东莞市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助学,在东莞公益界享有一席之地。眼下,“瓦蓝栈”“摇身一变”,出资200元成立了一家非公募基金会,并于前天正式拿到了登记牌照。其负责人称,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可以更好地让机构的善款进行增值;未来还想跟企业合作,成立专项资金,甚至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扶持其他小型公益机构。
基金会可让善款不再“睡大觉”
“瓦蓝栈”的助学行动始于2007年。2011年8月,东莞开始为公益组织登记“松绑”。为了取得一个合法身份,当年11月,东莞市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正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瓦蓝栈”负责人孙岐坤称,去年下半年,大家开始谋划筹备成立非公募基金会。而之所以想“转身”,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成立基金会之后,机构内暂时闲置的善款可以用于理财或者投资,让其增值;而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只能将善款以活期形式存放在银行。
孙岐坤透露,“瓦蓝栈”此前同时运作多个项目时,最多曾有100多万元善款,在半年之内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用于理财,一年增值四万元问题不大。二是成立基金会之后,可以向省里申请税前抵扣资格。也就是说,捐赠者给有该资质的基金会捐款后,善款这部分数额可以用于抵税。
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瓦蓝栈”拿出闲置的善款、又向社会募集了一部分,共200万元善款,向东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申请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前天,孙岐坤终于拿到了“东莞市瓦蓝栈公益基金会”的登记牌照。
将淡化助学领域 拓展新领域
孙岐坤表示,瓦蓝栈公益基金会与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是并列关系,两者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运作。“比如说,基金会只能靠社会捐助募集善款,一旦以后募集不到善款的话,就比较麻烦;而公益服务中心可以开发运营产品,比如制作公仔等进行义卖,以此筹集善款。”
同处于“瓦蓝栈”这个品牌之下的,还有东莞市瓦蓝栈志愿 服 务 总 队 ,该 服 务 总 队 于2014年2月正式成立。目前,服务总队内部活跃的志愿者共达两三千名。而基金会正式运作后,将和服务总队更好地为公益服务中心服务。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从事助学以来,“瓦蓝栈”基本上只在这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未来我们会考虑渐渐淡化助学领域,毕竟现有的公益机构中,致力于助学的机构实在太多了,而且国家在助学方面的扶持政策也比较多。”孙岐坤称,“瓦蓝栈”将考虑转投新的公益领域,比如环保、扶老等等,且将注意力集中在东莞市内。“但到底做什么领域,还要经过调研、走访才能做决定。”
基金会未来可作第三方平台
事实上,对于基金会未来的发展,孙岐坤有着更为长远的“雄心”。“基金会的平台更高,我希望它不仅为瓦蓝栈服务,还能为其他公益机构服务。”孙岐坤称,比如,基金会从社会上募集善款之后,可以面向全市公益机构举办公益创投活动,其他公益机构有好的项目,都可以得到基金会的资金扶持。
此外,很多小型公益组织跟外界谈拢了一个公益项目之后,对方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善款,但要么该公益组织没有专门的银行账号,要么对方对其善款使用的信任度又不够。这时,瓦蓝栈公益基金会可以作为第三方平台,将这笔善款存放于基金会,且对善款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跟踪,以此打消捐赠者的顾虑。“一般基金会还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我们可以不收。”孙岐坤称,同时,瓦蓝栈公益基金会还可以跟企业合作,成立专项基金,“帮企业花钱”。
担忧
资金募集难 人才招募难
在憧憬瓦蓝栈公益基金会未来发展的同时,孙岐坤的内心也暗存忧虑,首先的是资金的募集。“目前注册资金200万元,大部分还是要花在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的助学项目中。”孙岐坤称,而瓦蓝栈基金会未来筹款不一定顺畅,由此也会波及专业人员的招募。根据相关规定,瓦蓝栈公益基金会以后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同时管理经费不能超过上一年度支出的10%。孙岐坤举例称,假如上一年基金余额是200万元,那么今年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16万元,而管理经费则最多只有1.6万元。而如果提高公益事业的支出数额和比例,那么一下子把钱花得差不多的话,又担心基金会下一年筹款难,从而影响基金会的运作。“一年1.6万元的管理费用,连一个专职人员都请不到。”孙岐坤称,理论上瓦蓝栈公益基金会至少需要3名专职人员,但是由于资金紧张,短期之内只能聘请1名。此外,如果要将瓦蓝栈公益基金会运作得更好,则势必需要招募一些公益领域的专业人才,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一直紧缺。“要么开价太高,我们请不起;要么专业能力还是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