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当繁华的城市还沉浸在梦乡时,有一群人已开始装扮崭新的黎明;当街灯与星星交相辉映时,有一群人还奋战在大街小巷。炎炎夏日,风里雨里,湿透多少黄马甲;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铲出条条坦途路。他们就是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正是这些工作在最基层、却服务着我们所有人的、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他们把脏活、苦活、累活都留给了自己,而把干净和美丽献给了我们。
2018年6月30日下午,由瑶海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指导,三里街街道办事处、三里街街道文明办主办,合肥星火志愿者家园承办的“致敬城市美容师”活动在三里街街道二楼会议室盛大举行,现场送出了80份爱心物资,价值16000元。
物资有价,情怀无价。分管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工作的三里街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朱益龙说:“为了我们今天的这一次行动,我们筹备了足足半个月,争取各方支持、联动各方伙伴、完善各个细节,特别是星火公益的志愿者们,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我们也发自内心地希望,支持他们把这个活动办好。我们之所以做这些,正是源于环卫工人群体自身,你们干着最苦最脏的活儿、拿着最薄的薪水,只管默默无声地行动,深深感动了我们,一直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志愿者和环卫工群体,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正是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享受着干净卫生的美丽环境;正是因为你们的不计劳苦,其它人不用承受这脏和苦;也正是因为你们,我们才有机会做一点儿事情,让心怀触动的人们找到一个爱心的出口,所以特别感谢你们。”
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团队集体行动的结晶
合肥星火志愿者团队经过半个月的筹备和社会动员,共募集了80份爱心物资,包括毛巾、矿泉水、早餐奶、口罩、手套、清凉油等,每份价值200元。活动筹备期是半个月,但主要的募集工作其实只有几个小时,远远超过了活动预期;原本只打算募集30份爱心物质,但群里的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过于踊跃,也有一些机构是朋友介绍或是慕名而来,为了满足这些爱心人士的期待,我们设定的目标也接连两次加码,最终定在了80份,并且提前一周结束了爱心物资募集行动。
社会各届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的爱心支持深深打动了负责活动组织工作的星火志愿者们,他们能做的就是一定要把爱心款用到实处,特别是负责采购的合肥星火志愿者家园副理事长钱开封和办公室主任周咏梅精打细算,反复预算开支,把每一分爱心款都发挥到极致,让环卫工人朋友领到最实用、最实惠的物资,也对得住所有社会爱心人士的一腔热心。
6月30日上午10点,星火公益团队理事长武金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早早来到星火办公室,将采购的各类物资搬运装车,送往活动现场,再搬运到楼上和做物资分装,整个现场显得紧致有序。整理会场、摆放物资、准备茶水、核对工作流程和奖牌证书,做好每一个细节,两位主持人也躲在一个角落,争取用最短时间精心地做着准备;城管系统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也到达现场,和志愿者们一起分工协作,做着最后的准备。
下午2点,随着环卫工人朋友陆续进入活动现场,一群活跃的小志愿者们,在几位骨干志愿者引领下,为环卫工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捧上了一杯杯热茶,收获了环卫工人真诚的点赞和开心的笑靥。环卫工人每日早起晚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他们默默无闻,甘愿吃苦,辛勤劳动,为城市除垢布新,让城市有了清新优美的环境,又有几个对他们真诚地说过一声谢谢?他们的一句谢谢让志愿者们心中有慰,又心生愧意。心中所念,我们所做的还很少,我们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此次活动不仅仅是向辛勤工作在一线的环卫工人致敬,更是呼吁每位市民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让我们共同创建美丽的城市。社会不缺乏爱心,而是缺乏一个更好汇聚爱心的平台,缺乏有人站出来做好的倡议和牵头行动,缺乏精心地需求对接、方案策划落地,缺乏有效地拉动公众参与,让更多的公众,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戾气,少一片垃圾。
多元主体合作,开发新服务模式
我们的行动并不孤独。自2017年我们就联系上合肥市关爱环卫工人基金会的李玲理事长展开合作,开始做合肥市环卫工群体状况调研和需求调研,初步掌握了合肥其中8个区直接管辖的环卫工人群体的相关数据,而街道以下所管理的环卫工人数据还在继续采集中。
自去年以来,我们已经组织过多场研讨交流会。环卫工人是在社会底层最默默付出的,年龄偏大,就业竞争力偏低,却干着又脏又累、别人都不愿干、干不了的活儿,也因此常常不受一些人的“待见”,他们也有心里话儿想说,有问题想反馈,但缺乏一个与社会沟通的渠道,而社会组织恰恰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在其中一场研讨交流会上,一位环卫工阿姨动情地说:“有一次在小巷子里遇到两个车子互不相让,都难通行,我就去劝解了几句,却遭到了那位女司机的谩骂,这样的例子遇到过很多。有一些人总觉得我们这个群体低人一等,对我们颐指气使。我们也是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辛苦劳动吃饭的,也有我们自己的职业道德,我们干好自己的活儿,不去给别人添麻烦,也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凭什么他们就可以这样对我们?又不是一次两次了,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委屈,心里也有抱怨,但我们过去能找谁去说呢?”这位阿姨的话语,一直记忆在心,也时时激励着我。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公益组织这个桥梁,能有效地化解他们的情绪,哪怕,我们只是听她们把这些无处可说的话讲出来,她们可能就不再那么计较了,真的,她们只是要求这么简单,他们真就是这么的“可爱”。
过去关注关爱环卫工人的行动,往往只打“情怀和爱心”牌,但这远远不够。大家都做同样的事,群体需求上没有深挖、服务模式上没有创新、联合公益上没有去推动,而这恰恰是我们想做的、也擅长做的,我们希望服务模式能够更加多元,服务项目能够更加地精品化。在原有的每年举行的“盛夏送清凉”和“暖冬行动”两大主题活动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服务模式。比如我们把原本服务社区居民的健康福利,开始有意识地往环卫工群体倾斜;比如我们从原本的夏季送绿豆粥,扩展到冬季也给环卫工送爱心粥;比如,我们开始借助文明办系统、城管系统、各个社居委以及基金会平台资源,在他们大力支持下,我们对这个群体能有更广、更深入接触机会和更近的了解,我们的服务能力提升了,影响力也更大了,能够带动参与进来的人也就更多了。
也开始有人模仿我们的做法。这让我们有过纠结,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宽容:别人学习借鉴我们的模式,首先是对我们做法的认可、能力的认可,说明我们走的方向是对的;其次是说明这个群体的社会需求还很大,我们的服务能力暂时还不能覆盖太多区域,另外还有很多新的需求、新的细分领域需要我们去探寻,是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
至于不同团队,下一步可以主动牵手合作,在服务模式和策划推动上,去支持其它团队更好行动,这样我们的整体服务能力都会更大,我们的整体影响力也才更大,我们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群体,而且不是用以前的“老眼光”来看这个群体,公众也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有人去引领他们,然后他们会以行动为报,当公众参与进来,其能量会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行动。
针对环卫工群体更深层次的需求,包括环卫工群体整体保障状况偏低,在工作路段没有吃饭喝水歇脚纳凉的地方等种种问题,我们还准备了更多服务项目。我们合作了一些基金会、企业资源,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推动 “环卫工群体互助保障计划”、“环卫爱心驿站联合公益”等等。我们的路还很长,也要准备好去应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波折,但只要路是对的,我们就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