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11月10日,哈尔滨青年公益学院Ⅱ的第三讲,邀请到哈尔滨市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青柠檬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滕云老师,为学员伙伴们分享了《青年志愿服务与公益项目》,从课程体系走向设计看,正好是徐本亮老师第二讲《公益项目开发》后的加厚版。
滕云老师虽然“半路出家”,但已在公益路上行走了16年,分享开始,滕云老师的公益经历就深深吸引住了大家,他从一名志愿者做起,到总干事、会长,到后来发起东北青年公益论坛,东北公益联首届轮值主席,做公益行业的推动和耕耘,令学员们非常敬佩,以至于课间合影的伙伴不断。
虽然,公益成长有千回百转,荆棘满路,但学员伙伴们发现,滕云老师依然斗志不减,那股精气神带来的力量其实就是最好的课!
志愿育人
志愿者是指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知识、技能、体力等,志愿为国家、 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
滕云老师抛出一个核心点:青年志愿服务的核心是育人功能。从志愿服务的起源讲起,滕云老师带着大家进入“志愿服务”的世界,志愿者,国际英文是volunteer,中国香港叫“义工”,中国台湾叫“志工”,中国大陆叫“志愿者”。
其实,志愿服务在中国是有历史的,从二千多年前孔子的仁爱思想,到1963年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到1994年首个志愿服务机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再到200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2011年中央文明文明办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2011年全国妇联提出发展壮大“中华巾帼志愿者”,2013年中央文明委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尤其,2012年民政部印发《志愿服务记录办法》2017年《志愿服务条例》实施。将志愿服务一条线完整地串了起来,学来很是清晰。
志愿寻径
但从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看,滕云老师从1963年开始,为学员们做了很好的梳理,1963-1993年,从学雷锋到做志愿者;1993-2000年,从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志愿者;2001-2008年,志愿服务多元化、规范化、制度化;2008-2016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法制化。
特别是今年7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发来贺信,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这给志愿服务工作者提出并指明了成长和发展方向。
当下的志愿服务,应该考虑从过去零散的活动向项目化改变。2008年作为中国志愿者元年,而今11年过去,志愿服务正在呼唤专业化的到来。
志愿有法
既然要志愿服务项目化,必须在项目开发和设计上有章可循,滕云老师给学员伙伴们一个公式:6W+2H+I+E,具体说,6W指
Why(目标)
Who (分工)
Whom (对象)
What (性质)
When (时间)
Where (地点)
How (程序)
How Much(资源)
If (应变)
Evaluation (检讨)
从这10个维度,滕云老师设出诸多案例和自己的公益经历,向学员伙伴们娓娓道来,随手捻拿,足见他在公益领域耕耘之厚。
当腾云老师引读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特蕾莎修女语录时,现场静了下来: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