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工作粗放存有缺憾
在校生小陈“报料”,同寝室的一女生怎么看怎么不像贫困生,别看她平时穿得朴素,偶尔跟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也是尽挑素的和便宜的菜吃,天天用的手机也是老旧的,但有同学却说,经常看到她每周五放学,出了校门就独自快速拐过一条马路,然后拦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还有,她说晚饭不吃是为了减肥,但有人不止一次看到她晚上常常一个人跑到离校不远的休闲广场的美食街里大快朵颐……“听辅导员说,在评议时也曾议论过这些事,这名女生到底该不该认定贫困生呢?虽然她提交的材料是符合条件的。”小陈说。
据记者了解,究竟该如何准确认定贫困生,也是高校相关部门常常遇到的一件难事。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提出,要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依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平台,确保国家学生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资助工作要克服粗放有余而精细不足的缺憾,避免使得一些家庭不困难的学生浑水摸鱼,而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来说学校资助有如“隔靴搔痒”,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据悉,教育部已表示,“十三五”期间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实现“精准资助”。高校资助工作应该以资助精准化为基本目标,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为核心内容。
变单纯“助钱”为育人
某高校曾公布了对四千多名贫困生手机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有21人被取消了贫困生资格,还有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此举引起了争议——高校可否干涉学生的消费支出?手机话费是否具备评定贫困生的参考标准?
还有高校学工部门反映,有些同学习惯了躺在“贫困”标准上坐等资助,“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对提供给他们的勤工助学岗位却挑三拣四,而且在学业上也上进心不足,有的还出现了多门考试挂科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高校在帮困时可以使用大数据,但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使用大数据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且数据要科学、全面;二是可以通过和校友、中学、地方政府的合作,来了解本校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另外的大数据平台,即借用现在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进行如实记录,这有利于跟踪关怀贫困学生。
对于个别贫困生缺乏上进心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提出,应当将“契约规则”引入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学校要将学生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教育贯穿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尤其是贷后要定期与学生保持联系,优先安排贷款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在学生通过假期勤工助学、顶岗实习获得工资收入以后,督促学生履行承诺、提前制定还款计划,按规、按约、按时还款。
资助工作要变单纯的“助钱”为真正育人。学校要努力使学生认识到受资助是整个社会付出的关爱,自己理应在力所能及的行动上回报社会。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