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首页新闻资讯>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学习死亡

来源:作者:包头市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时间:2018-04-10 18:33:16浏览:778次

我们不敢谈论死亡这两个字眼,在我们没有遇到它时,我们对它不屑一顾,似乎它与我们无关、与青春无关、与别人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自信地认为,我们的生命无限长,我们亲人的生命还有很多年。每当我们看到秋天的落叶时,我们的情绪会有一些伤感或有一丝丝的悲凉,感到又一年即将过去,下一个秋天不很遥远。我们看到一条流浪的猫或狗死去,大多数的人心中会生出一丝的怜悯之情,但很快你就会认为它与我们不是同类,怜悯之心如水流般流过。即使是听到或见到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人去世,你也不会有悲伤的情绪,因为也会觉得与你无关,这一切并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你最亲的人离你而去,并且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时,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打懵了,不知所措,甚至被处理后事所缠绕,暂时填平你被掏空的心,我们没有时间流眼泪。在亲人的遗体前,作为我个人而言,甚至独自面对这个最亲的人不知所言,我只是喃喃地重复着:"你为什么不等我回来"。 其实并不是亲人不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无知造成我们在亲人们远走时留下了许多遗憾。这种遗憾在我们失去亲人后的几天内像一条虫子啃啮着你的心。悲痛在这时才刚刚开始。我们悲伤,我们后悔、我们自责,在无人的夜里我们流泪,并一度伤心,难以走出这样的日子。 但是亲人的远去也让我清醒,我开始怀疑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所传达的信息是否正确。在读了很多的书后,我确定死亡是一门学科,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习的,为了每一个朋友还健在的父母双亲,还有我们自己的未来。 我们要明白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分离的过程。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分离过程中长大、变老、死亡。从离开母体那一刻开始,我们注定开始了痛苦了成长,只是这个成长是有时间做后盾,不像死亡那么直接。我们上幼儿园会哭泣,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我们上大学也是第一次远离家庭在外求学,我们结婚独立生活离开父母,这一次一次的分离虽然也痛苦,但生命还在,喜悦还在,所以没有人会恐惧。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逃避死这个字,逃避与它有关的一切。我们从不思考。 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能够看到时间对一个个体的长短,我们似乎看到未来的路,我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假如有许多的假设,假设有一天我们不想被过度治疗,假设有一天我们走时,想握住亲人的一双手,假设有一天我们在迎接这个时刻的来临时不恐慌,假设有一天我们还能从容地面对越来越少的生命时间时,我们依旧会淡然处之,就像我们身后还有很多年一样,就如我们要去做一次长旅,把身后的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我们就要学习死亡,它和出生一样重要。 "有个东西比死亡更可怕,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叫 生 。你一旦被生下来了,所有的游戏又都开始了"。 我们既然喜欢生,让我们也学习死。渐渐学习死亡的真谛,其实死亡就像落山的红日,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只是我们不敢去直视去了解去接近。 不愿去回忆父亲生病的日子,好似重新经历了一场生死离别。这种痛只想把它藏在心里最最黑暗的地方,自己不去想它也似乎它不存在一样。有一些只有我自己知道的隐秘,不想去说又想从中得到解脱,所以心思总是躲躲藏藏。
记得父亲在家里,已经吃的很少了,也渐渐无语,总是坐在棹子前,双手抵在额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怕他有什么思想负担,总是开导他,他总是告诉我他没负担,也没有想什么。我总是以为父亲的消瘦是对生病的恐惧所造成的。我从来不去想他会走,我愚昧地认为他一定会好起来,春天我陪他去植物园散步。我还和他说我要去一趟呼市,一两天就回来。他在我走的第二天,还和一个做饭的姐姐说我明天就回来了。可就在第二天的凌晨他悄悄地走了。 因此,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除了陪伴他们,一定要明白生命对生命的呵护非常重要。在他们不想说话时,就不要让他说话,这时我们只需要拉起他的手,什么也不用说,默默地坐在他的身边,让他在祥和宁静中离去。
死亡带给亲人的伤痛无法接受,但也必须接受。想到从此再也不会见到他了,想到这五十多年的情感陪伴,常常泪如雨下。
人们其实惧怕死亡,是惧怕死亡的过程而不是死亡本身,恐惧的背后是孤独,孤独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望。死亡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临终过程的长短不一,有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无论什么情况,如果我们提前学习了它的存在,我们就会在亲人们临终阶段进行关怀,而不是像我一无所知地"关心"和"爱护"。我们完全可以让亲人在温暖中逝去,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让他们在爱中超越,在爱的陪伴中喜乐宁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而不是在孤单中冷冷地离去。无知带给丧亲者的是悔恨、是自责,是钻心的疼痛。如果我们提前学习死亡,对生命的自然状态能够平静地接受,当至亲至爱的人离去时,我们就不会被悲伤击垮,我们就能够自己疗愈心中的悲伤,从丧失中接受现实的存在与别离。
"一个人年轻时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但到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都坚定了很多。"
是的,死亡是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让我们知道它是自然的,无恐惧的。如果把出生比做朝阳,霞光满天,那死亡就是落日,也同样映红了天空。
用一首法国诗人的诗结尾,他诠释了死亡的含义:
"是死亡给人安慰,唉! 使人活下去;
它是人生的目的,是唯一的希望,
它像酒仙一样,使我们陶醉,鼓舞, 给我们坚持走到暮年时的胆量。"
我要发布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