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四川面临的特殊省情和突出矛盾,关乎着高质量发展成效和共同富裕成色。凉山彝区、涉藏地区、秦巴山区中39个欠发达县域基础最差、内生动力最弱、历史欠账最多,39 个县 GDP 总值仅占全省4.7%。这些县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亟待补足发展短板。
四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2023年9月作出继续对三大片区39个欠发达县域开展托底性帮扶的重大决定。自此,一场关乎发展公平、饱含制度温情、消除贫困接续奋斗的“系统打法”在巴山蜀水间徐徐展开。
托底性帮扶是对“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的践行,亦是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索,彰显着一个多民族人口大省在现代化征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机制创新
制度生命力激活帮扶效能
钱雪娟是四川省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最近她获得托底性帮扶工作协调机制办的另一份任命:大小凉山彝区第三片区工作组组长。与钱雪娟一道组成工作组的5名同志,涵盖发改、财政、生态、文旅等厅局,他们负责凉山州盐源、普格、布拖3县片区的跨部门协调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要求是:直面问题、主动靠前、高效有力。
类似钱雪娟这种片区专项工作组共有10个,同时设立39个专班联络员,实现了39个托底县域全覆盖。喜德县委书记曾浪舟用“如逢甘霖”形容专项工作组。
今年8月,喜德县梳理了13项托底性帮扶工作困难问题清单,涉及教育、交通、住建、水利等11个省级单位。按以往流程,喜德县将问题清单提交给对口帮扶的牵头厅局,牵头厅局再居中协调。但这种模式效率与效果大打折扣。
“信息不对称、级别不对等,该找谁,谁的责任,怎么办成,不确定性太多太多。”省应急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志红一语中的。而这个专项工作组直击“正在研究办理中”等“太极阵图”,马上办、跟进办、督促办,困难同当,问题同解。“我们问题清单交到专项工作组3天时间,立马运转,所有涉及相关工作厅局都主动和我们进行了对接,积极商讨解决办法。”曾浪舟对专项工作组“打开方式”尤为满意。专项工作组犹如“中央厨房”,受扶县域拿出“点菜清单”,涉及工作厅局(单位)备好“食材”,“同炒一盘菜”。这是机制搭建创新的叠加效应。
托底性帮扶的持久效能,根植于机制创新的土壤。在产业帮扶领域,同样凸显机制创新激活帮扶效能。四川通过建章立制的系统性设计,让“输血”更精准、“造血”可持续。
在飞地园区建设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成都市金牛区与石渠县共建的金石飞地园区位于成都金牛区信息园西路,来自石渠县的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在这里线上线下畅销两旺。这种“研发在外、转化在内”的合作方式,巧破“一厢情愿”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难题。飞地园区通过“税收分成、产值统计双向计入”的制度设计,让成都金牛区的企业资源与石渠县的生态优势实现精准嫁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犍为县共建的飞地化工园区,联合谋“化”创新推出“环境容量置换”制度,通过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环保瓶颈,目前已吸引3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预计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
在托底性帮扶中如何持续提升东西部协作制度“出牌能力”,让“物理组合”更有“化学反应”。四川创新“产业链贯通、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共享”方式,体系化推出东西帮扶与受扶两地协同协作模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帮扶凉山州金阳县时,在西昌共建电商产业飞地,首创“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三方协议:镇海区负责搭建销售渠道,金阳县组织货源,运营公司按销售额的5%提取帮扶基金反哺当地公益事业。这种“盈利性与公益性绑定”的共赢机制,让飞地不仅成为商品交易平台,更成为可持续的帮扶载体。
主体激发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蝶变
帮扶的深层突破,在于激发受扶地与帮扶者的双重主体能动性。四川通过重构激励机制与赋权体系,让帮扶从“上级派任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谋发展”的自觉行动。
四川省社科院派出包括6名博士在内的10名帮扶队员,他们在干好喜德县所帮扶村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主动思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县委党校设计精品课程,打造现场教学点、走进机关、社区讲授专题党课……郑钧蔚、钟鹏、董康3位博士帮扶队员确认金西高速在贺波洛乡建有出站口的喜讯,在驻地尔吉村2900米草甸高地提前谋划“云端尔吉 星空露营”基地,3位队员多方奔走,四处筹措资金,目前已与尔吉村致富带头人阿的阿哈建成4个露营平台,一处民宿,这个夏天已接待600多人次入住。“等风来不如追风去”,郑钧蔚以此形容他们的主动出击。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帮扶成效结果与晋升、评优直接挂钩,激励帮扶干部从“完成指标”转向“解决问题”。
欠发达县域自身的主动性更令人振奋。普格县在四川能投的帮扶下发展艾草产业,并非简单接受资金技术,而是主动组建“艾草种植合作社”,制定《农户参与分红管理办法》,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按4:3:3比例绑定。普格县还与四川能投一道,在产业链孵化、市场营销、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加快培育具有凉山特色的高原艾草品牌,已建成1.5万平方米生产厂区;开发乡村振兴联名产品“熊猫周末”,相关产品被纳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数字医学与家庭医生服务销售渠道;通过科研技术为产业加持赋能,深挖高原艾草的医用、药用价值,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普格县“土特产”品牌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同下一盘棋
凝聚“双向奔赴”合力
托底性帮扶没有“局外人”,而是全省上下协同联动的“大合唱”。四川统筹做好“组团式”帮扶,构建起“省级统筹、市州协同、县乡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让政策、资源、力量集中成势高效流动,形成“同下一盘棋”共同利益观。
省级层面,在三大片区实行“一片区一专项方案”。针对甘孜州乡城县苹果藏猪园区的缺水难题,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攻关,部门协同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壁垒。省委组织部与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联合实施“人才帮扶打包行动”,将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的帮扶资源整合打包,按需分配到县。去年以来,这种“打包服务”已为28个县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其中乡城县通过“教育+医疗”打包帮扶,县级医院新增3个专科,高中本科升学率提升15个百分点。
央地国企力量的深度参与成立“帮扶联盟”,将项目投资与县域发展规划精准对接。中国华电在甘孜州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创新“光伏+牧草种植”模式,为当地培育出3个牧草加工企业。省属国企帮扶通过股权合作、联合开发、就地注册、互利多赢等模式,拓展帮扶模式,基本形成“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托底性帮扶的深层价值,远超出经济数据的增长。它是四川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抉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从发展维度看,这场实践破解了欠发达地区“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的困境。从民生维度看,帮扶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政府托底,关乎欠发达县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这些变化印证着一个真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民族、每个家庭都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从制度维度看,四川的探索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飞地园区的利益共享机制、人才帮扶的“输血+造血”模式、组团式帮扶全省统筹的协同体系,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智慧解难题。
回望托底性帮扶,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让39个欠发达县域短板成为潜力板,让差距化为追赶力,让每个同胞都能在时代浪潮中不掉队。这份担当,写在川西高原的青稞地里,刻在秦巴山区的产业园区中,映在各族群众的笑脸上,熔铸在四川9000万父老乡亲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里。
短评
托底温度就是发展刻度
39个欠发达县域的托底性帮扶实践,丈量的是一个大省的发展温度,标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刻度。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倾斜,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发展壁垒,让欠发达区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机制创新赋能,主体觉醒激活内生动力,让“要我干”的被动转化为“我要干”的自觉,让帮扶双方在共生中实现价值;这更不是局部的尝试,而是举全省之力下的“一盘棋”,通过制度优势让政策、资源、力量织密共同富裕的保障网。
托底性帮扶,变化的是39个欠发达县域的面貌,不变的是“不让一个民族同胞掉队”的庄严承诺。(冯俊锋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