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首页新闻资讯>专家视野

专家视野

信仰知识人格之力量

来源:作者: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时间:2023-11-09 14:29:05浏览:3225次

李建强

电影《觅渡》主要讲述三位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传奇人生。因为对大革命时期的那段历史比较熟悉,我几乎是抱着较为严苛的态度去观赏《觅渡》的,观后却深受感染和教育,不禁要为编导恪守真实、满载真诚、充满真情的创作态度点赞,为影片表现的主人公们斑斓壮丽、一生向阳的精神人格力量所折服。

概括起来,影片主要具备三种力量

一是信仰的力量               

秋白1922年春入党的革命家,从资历上说不是最早最老的,但却是革命信仰最为笃定最为坚毅的先烈之一。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大浪淘沙,有些人在革命高潮时血气方刚崭露头角,在革命低潮时则萎靡不振临阵逃脱,有的甚至与革命和民族为敌。影片中写到的刘仁静等属于前者,陈公博、周佛海等属于后者。瞿秋白艰难觅渡,一旦寻找到真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领导还是小卒,战场还是牢狱,始终坚守初始的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出身、地位、资历并不重要,初心使命最为重要。从电影中,在秋白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那是可以无坚不摧、光照人生的。我理解,影片之所以不惜笔墨表现刘仁静等人慷慨激越的历史行为,其用意不仅在于真实地讲述历史,而且在于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瞿秋白的精神自觉和信念坚韧。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影片所形象揭示的这条铁律,对于今天和将来,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知识的力量

这一点过去表现的不多。瞿秋白是陈独秀之后党的第二位领导人,包括之后的李立三、博古,都是知识分子,都是学有所长的饱学之士。这些早期党的领导人尽管有的后来犯了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都始终忠于党的事业和人民革命。我觉得这与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良好的文化教养,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求索和服膺真理的品格分不开的。张太雷、恽代英和瞿秋白一样,都是这样自觉用革命理论武装、努力“渡人渡己”的早期领导人和革命者。影片对瞿秋白在莫斯科留学、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张太雷求学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法律系,恽代英刻苦攻读哲学并在黄埔军校任教的经历进行充分和形象的展示,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我们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启示。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善于利用一切机遇努力学习,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律具备深刻透辟的认识和把握。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理论的自觉,才有行为的坚定。

三是人格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人格的力量,重视人的气节风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中国共产党人理应在人格上作出示范。瞿秋白就是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传承者。特别是身陷囹圄之后,那么多的委婉劝说,那么多的威逼利诱,均不为所惑所诱,不是说他没有刻骨铭心的痛和彷徨,《多余的话》的一撇一挪之间多少映照出他内心的挣扎和拷问。但是“天地间,浩然正气长存”——崇高的人格尊严最终支撑起了生命的从容和自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和枪口,坦然自若,气定神闲,生得那么坦荡,死得那么高贵,临末那个青山为证、“此地甚好”的桥段足以感天动地和摄人魂魄。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三位,虽然性格迥异,走向革命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牺牲场景也有异,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铮铮铁骨的优秀儿女。“常州三杰”名不虚传。他们身上蕴藉的“富贵不能淫、贫困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风范,既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所在。影片紧紧咬住“人格”这一青山不放松,显现了极为通达的艺术视野,也使影像表达有了更高层次的观照。

总之我认为,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形象完整艺术地展现和宣示了早期革命家身上的这三种力量。影片的些许不足则在于有时表现的太满、太足,三位革命家之间的交往勾连也略显牵强。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根据在电影观摩会上的发言整理)

我要发布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