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首页新闻资讯>专家视野

专家视野

党史题材影片的创新表达 一评电影《觅渡》

来源:作者: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时间:2023-11-09 14:28:15浏览:3206次

赵建中

从电影《开天辟地》、《建党伟业》、《1921》、《革命者》、《红船》、《望道》到电视剧《觉醒年代》,党史题材的影视佳作不断涌现。那么,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电影创作高潮过后,党史题材的影片是否还有新的探索与突破,这是不少电影人关心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新近由宁敬武导演的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壮美人生的传记影片《觅渡》又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首先,该片聚焦“常州三杰”,描绘了中国共产人中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灵史与奋斗史。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都是知识分子出身。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理念,首先是被知识分子接受,然后传播给工人、农民等社会大众。中国共产人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是: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与各种思想理论的比较,对自己的信念有坚定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他们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再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因此越到艰难曲折的时刻越不会灰心丧气;通常家境良好,他们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并非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而是出于信仰,出于使命感。

被称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觅渡”不仅是这三位青年革命者家乡一座桥的名字,更是他们为给黑暗中国找到通向繁荣富强的渡口而历尽艰辛的写照。瞿秋白如果不成为革命者,就是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篆刻家与昆曲研究的学者,或许会比他的中学同学钱穆有更大的文化成就。张太雷毕业于北洋大学,接受全英文教学,精通国际法和国际政治,有很强的组织与活动能力,他可以去外交部工作,也可以到上海做一个月薪三、四百元大洋的律师,但却甘于清贫,选择革命。恽代英在十五、六岁就开始写文章,靠一支妙笔誉满天下;创办乌托邦式的互助社;在道德上严格自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青年领袖。但无论是被时势推动还是自己探索,这三位知识分子都选择了革命之路。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很值得文艺工作者去表现,但遗憾的是,近年的电影创作中鲜有此类作品,比较多的是表现两把菜刀闹革命、因没有活路再起而反抗的革命者。即使某些影片有个别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也比较扁平、单薄,没有凸显他们独有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与性格特征。《觅渡》聚焦这一群体,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他们的心灵史与奋斗史,展现他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共产主义信仰、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高洁的人格魅力与渊博的学识,这对人们学史明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史增信,增加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学史崇德,了解中国共产党100年积累起来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学史力行,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这在当今有不少青年人陷入“躺平”泥潭的年代,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其次,该片在艺术表现手段上进行多方面探索,从而赋予这部党史题材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是对叙事结构进行探索创新。将“常州三杰”集中表现在一部电影中,这对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觅渡》大胆使用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方式,以情绪建立叙事逻辑,通过跳转、回溯、平行叙事等艺术手法,将三位革命者的生平与历史事件勾连,场景在瞿秋白囚室,常州、武昌、北京、上海、广州与莫斯科之间灵活切换,从而很好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云与人物命运。此外,虽然该片涉及三位主要人物,时间跨度大,社会背景广阔,情节丰富繁杂,故事头绪多,但将瞿秋白被国民党劝降的过程作为故事主线,整部影片情绪连贯,脉络清晰。

二是将党史题材影片与青春励志片相结合。宁敬武曾表示,希望此片能完成党史题材的创作升级,让更多观众感受到百年前三位青年革命家的心跳和温度。为更好地进行故事呈现与人物刻划,该片用青春励志片的风格为主旋律电影赋能,力图通过与当今时代贯通的鲜活表达与叙事风格,激起更多青年观众的共鸣。宁敬武花三年时间创作剧本,前后修改达八九次之多。他几乎阅览了所有现存的瞿秋白资料,发现瞿秋白除去中共领导人的光环,还是一个熬夜大王、码字狂人,对爱情的追求真挚、热烈,与当代年轻人息息相通。正由于该片既表现了这三位青年革命者的崇高情怀,也表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就很容易走入青年观众的心中。

三是融入诗化的影像风格。从卡拉托佐夫《雁南飞》、塔科夫斯基《伊凡的童年》到吴贻弓《城南旧事》、岩井俊二《情书》,诗意电影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在《觅渡》中,被囚的瞿秋白经常在窗格前出现,光影打在他神情坚毅的脸上,表现出他对信仰的坚守。雨不停地下,他也不停地写,一到晴天,他就去小院子抬头看屋檐下的燕子,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影片的高潮是片尾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的情景。他从囚室走到长汀罗汉岭中山公园,一路上风和日丽,芳草青青,鸟语花香,影调从囚室灰暗、压抑转为斑斓明媚,让观众感觉瞿秋白不像是去英勇就义,而是去郊游。最后,瞿秋白静静地躺在花丛中好像睡着一般,仿佛他知道中国的未来一定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劳苦大众一定会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这就打破了观众对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画面的固有记忆,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1923年,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刊载并传唱全国,恽代英、张太雷等在上海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00年后,以“常州三杰”为主角的电影《觅渡》隆重推出,这很有纪念意义。让我们走进影院,跨越时空,与这段峥嵘岁月对望,感受百年前青年革命者的赤诚、热血与勇敢,接受灵魂的洗礼。

我要发布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