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溪华家对贵州的影响
按照贵州团溪《华氏宗谱》记载,贵阳团溪华氏祖籍江西临川,“世为江右望族”。康熙年间,移居遵义南乡团溪,以行医闻名于世,代有善德,在当地声望甚佳。
19世纪末,在各方面都落后的“蛮夷之地”贵阳,也吹进了洋务运动之风,团溪华氏家族在“自强”运动中兴起,引入以蒸气为动力的大型机器创办文通书局,这是近代工业在贵州的标志。
老贵阳人流传着“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的说法。团溪华氏家族从经营川盐起家,又开办酒房树立了贵州茅台的世界名酒地位,并以百万巨富之身家和“振兴失业,以济民生”的抱负,接受西学和新思潮中的积极因素,在贫穷闭塞的贵州办实业、兴文教,对贵州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孔夫子旧书网花12元人民币淘到了《商界巨富----西南华氏家族》,这本书记录了贵州团溪华氏从清朝咸丰末年以后的百余年间,华家惊心动魄的传奇历史。华氏家庭历经清末、民国,百余年间商号遍布十七省,达一百二十三家,名震大江南北,盛极一时。华氏家庭与李鸿章、曾国藩、丁宝桢情义百结,与义和团恩怨情仇;千里捕杀外敌,百日酒战风云;与军阀斗智斗勇,在民国政界、商界纵横捭阖。其家财亿万其胸怀侠烈,凡此种种,无不使人血脉贲张,神思遐往……同治元年(1862),华氏企业的创始人华联辉(1833-1885)迁居贵阳。他与儿子华之鸿(1871—1934)、孙子华问渠(1894-1979),先后经营“永隆裕”盐号、成义酒厂、文通书局、永丰纸厂等工商企业。其中,“永隆裕”盐号由华联辉建立,“是贵州从明初建省500多年来,规模最大、资金最多、影响也很大的商号。”华之鸿创立的文通书局,“是贵州清末近代民营工业的代表,也是唯一规模最大使用动力的近代民营企业”。抗战期间,华问渠把文通书局发展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此外,华氏企业下属的成义酒厂(即“华茅”),解放后与“王茅”、“赖茅”合并组建贵州茅台酒厂,生产的贵州茅台酒,成为“国酒”,享誉中外。
人——富甲三代
华联辉:出身于且耕且读之家。1862年举家从遵义迁到贵阳,经营盐业,十来年间就积累白银数万两,常赈济乡邻。1875—1908年,受四川总督丁宝桢的邀请协助改革盐政。
华之鸿:华联辉之子,14岁父亲去世即主管盐号永隆裕。使盐号所属铺面数百家,布满大半个贵州。清末民初,又创办文通书局、永丰抄纸厂等多个企业,是华氏家族领军式人物。
华问渠:华之鸿之子,1931年接替父亲全面主管华氏商务,在火灾及人祸双重煎熬、负债累累的处境中,于废墟上重建文通书局、成义酒房,规模比以前更加扩大。
盐——发家财宝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盐具有重要的意义。华家的先辈于康熙年间来贵州经商,就是由贩盐致富的。
贵州缺盐,过去食用四川的盐,贫困的农家往往用线吊起一块拳头大的盐块,吃饭时把这块盐很快地往辣椒水中一蘸,就算用盐调过味了。如果有人把盐块在蘸水中多放了一会,就会被骂斥:“你打死盐巴客了吧!”
光绪三年(1877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丁为贵州人,深知川盐运销的弊病,决心改革盐政,特聘请华联辉任盐法道总文案,协助推行“官运商销”新盐法。当时盐政的情况是:“私枭横行,破坏盐法;奸商暴利,贪官中饱;以致盐价猛涨,斗米斤盐,贫困农民常年淡食,苦不堪言。”华联辉主张扫除旧法,在泸州设盐务总局,在产盐地区设置厂局以收购食盐,又在一些地区分设岸局等机构,把食盐有序地销往贵州、云南和湖北。新法畅行后,“商无私估,官无外取,引无留滞,课无责逋,利归公家,而市无腾踊之患”。
华氏家族从贩盐起家,后又参与改革盐政,推行新法,而且经营盐业有方,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此后发展“华茅”、文通书局、永丰抄纸厂等新式民族工商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盐”在华氏家族的兴起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清朝末年,欧风东渐,有识之士意识到:科教不发达会处处受制于西方列强,主张“教育救国”。华家最先接受新思潮的熏陶,在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教育救国
清朝末年,欧风东渐,有识之士意识到:科教不发达会处处受制于西方列强,主张“教育救国”。华家最先接受新思潮的熏陶,在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1905年起,华之鸿积极捐资,参与创办多所学校。如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优极师范选科学堂、宪群法政学堂,贵州公学分校、遵义中学堂、团溪两等小学堂等等。华问渠也出资参与兴办了私立毅成中学。
贵州省公立中学堂校舍(即现在的贵阳一中)修建时,华之鸿“亲往督工、晨出暮归,无间寒暑,逾年校舍落成。崇宏壮丽、为全省冠。”而且,华之鸿还担任省公立中学堂和宪群学堂监督(校长)多年,直接参与办学。
这些学校使成千上万的学子受益,不少人成为贵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
钱——天地公物
华家以钱多而著名,清末民初时人称“华百万”。据粗略估计,华家投资办厂,捐银赈济,捐资助学,助饱以及被当时的政府和军队索要和借用合计超过二三百万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当在亿元以上,的确是当时贵州省最富有的民族工商业者。
华氏家族的著名人物,不仅长于聚财,而且善于理财,华联辉、华国英兄弟经营盐业,办理业务、筹资赈济等,过手的钱财无数,然而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清楚明白,华联辉的儿子华之鸿更留心财务,积极参与地方政治、经济活动。辛亥革命前夕,华之鸿担任贵州商会会长,民国初年,又任贵州省财政部长,财政司长和贵州省银行总理等职务,主持当时贵州省的理财工作,掌握财政、金融命脉。
华家非常有钱,但却并不乱花钱。例如,华之鸿就自奉俭朴,烟赌不沾,对饮食也不讲究,他曾说:“钱财乃天地间公物。用之当,则为福,用之不当,则为祸。祸福当善自选择”,有人评价说:“华家的祖孙三代,虽处丰裕,而寒素家风,自安淡泊,于时俗声色玩好皆一无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