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团溪华家
汤春文
引言:
老贵阳流传着一句话: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其言旧时贵阳三大家族,华家的大洋多,唐家的官员多,高家的田产多。人们皆知贵阳三大家,却鲜有人知三大家中的华、唐两家其实皆是遵义人氏,两家皆是清初入籍遵义,在遵义生根、发展,壮大,后来才迁到贵阳的。
本文要说的遵义团溪华家,据相关资料记载:华氏始祖于康熙年间自江西迁来,入住于遵义南乡平水里团溪(今播州区团溪镇),先世数代行医,后来经营盐号,逐渐发达,富甲一方。早期的华氏老宅位于团溪集镇东门遵义至瓮安的官道北侧(现205省道遵瓮公路边),后来随着家业发展扩建成大宅院,人称“老公馆”。老公馆右旁的街道,人称盐行街(现在叫幸福路),老公馆门前的官道往东可直达瓮安、广西,官道往瓮安方向离集镇约三四公里处连绵的大山,旧时运盐的队伍在山道往来奔忙日夜不绝,人称盐行坡。
团溪华家至华联辉、华国英兄弟时,为避号军之乱,举家迁贵阳。华国英从政,华联辉字柽坞(chēng Wù),为经济奇才,得川督丁宝桢赏识重用,主办盐务,创“官运商销”模式,平价售盐,深得人心,华氏盐行“永裕号”为当时贵州最大的商号,其子华之鸿、孙华问渠继承光大,创办或扩建了“华茅”、“永丰纸厂”、“文通书局”等实业,成为贵州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