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首页新闻资讯>专家视野

专家视野

寻找团溪华家(一)

来源: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三合中学 彭光文作者:遵义市尚善公益协会时间:2021-07-09 22:03:35浏览:942次

寻找团溪华家(一)

遵义雷锋志愿者
06-14
阅读 403
来自话题
#地名背后的故事
1919篇


寻找团溪华家

汤春文

引言:

老贵阳流传着一句话: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其言旧时贵阳三大家族,华家的大洋多,唐家的官员多,高家的田产多。人们皆知贵阳三大家,却鲜有人知三大家中的华、唐两家其实皆是遵义人氏,两家皆是清初入籍遵义,在遵义生根、发展,壮大,后来才迁到贵阳的。

本文要说的遵义团溪华家,据相关资料记载:华氏始祖于康熙年间自江西迁来,入住于遵义南乡平水里团溪(今播州区团溪镇),先世数代行医,后来经营盐号,逐渐发达,富甲一方。早期的华氏老宅位于团溪集镇东门遵义至瓮安的官道北侧(现205省道遵瓮公路边),后来随着家业发展扩建成大宅院,人称“老公馆”。老公馆右旁的街道,人称盐行街(现在叫幸福路),老公馆门前的官道往东可直达瓮安、广西,官道往瓮安方向离集镇约三四公里处连绵的大山,旧时运盐的队伍在山道往来奔忙日夜不绝,人称盐行坡。

团溪华家至华联辉、华国英兄弟时,为避号军之乱,举家迁贵阳。华国英从政,华联辉字柽坞(chēng Wù),为经济奇才,得川督丁宝桢赏识重用,主办盐务,创“官运商销”模式,平价售盐,深得人心,华氏盐行“永裕号”为当时贵州最大的商号,其子华之鸿、孙华问渠继承光大,创办或扩建了“华茅”、“永丰纸厂”、“文通书局”等实业,成为贵州首富。

  在遵义南乡—今天的深溪、龙坪、团溪、西坪、尚稽一带,提起团溪华家,好像人人都知道,个个都晓得,但具体要说个所以然,却又好像人人都一头雾水,谁也说不上来,谁也不晓得。为什么呢?团溪华家,分明就像盐行坡大山一样的存在,却又像笼罩在重重迷雾中的蓬莱,隐隐约约,令人迷茫。

辛丑夏初,与好友光祥、吴义江老师相约,结伴前往团溪,希望能找到当年家喻户晓的华家。

有人,就有居所,就有屋基宅院,我们决定从华家的房子寻起。

我们首先找到了华家老屋基—老公馆。

    当年的华家老屋基,就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老公馆”,位于团溪东街 当年的遵瓮官道旁(现在的遵瓮公路)北侧,坐北朝南,那时候老公馆前是一片平田,视野开阔,可以直望见远处的大山 --盐行坡和坡上古盐道。据说解放初老公馆曾作为团溪乡公所驻地,后来几经拆建,老人们口中的“老公馆”已了无 字迹,立于原址上的是一大栋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楼房,楼房高大威猛,不解地、 冷冷地对看着偶尔从外地前来寻觅华家的人们。

华家水井还在,就在遵瓮公路的右边,与老公馆一路之隔,据说当年的华家水井,水源很旺水量大,是东街上百户人家的生命之源,打水的人们时常排成长队,热闹得很,水井旁是一片田地,田外还是田—更广阔的田野,在井边可以望见田野外面连绵的热闹的盐行坡大山。现在,老井已被高楼围得严严实实,在井边已看不到一点风景,只能观天了,但泉水依旧旺盛,汩汩直流,只是没有了打水的人,她孤零零地待在那儿,静静地仰望着深邃的天空,天空也把他的深邃,揉碎,沉淀在她那浓郁得看不见底的水波里,偶尔有小树叶飞临水面问候,于是水波轻漾,叶片在水面摇曳,那摇曳着的,是百年的光影,百年的故事,还是百年的梦境?

老公馆不在了,那新公馆呢?

上点年纪的都知道,新公馆在团溪中学校园里,据说是华之鸿先生修建的,是个三进的天井,1958年作为了团中的校园,想起来这是幸运而美妙,因为那时候很多古建筑都因作为学堂而得以保全下来,但新公馆却没有那么好的命运,伴随着团中的不断成长,新公馆不断消亡,尝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来团中找同学玩耍时,曾见过新公馆的一部份,古色古香的木房院子,院子外面是苍苍古柏,可惜都在新世纪之初被完完全全地抹掉了,取而代之的也是高大的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可叹那些老房子,它们熬过了那个噩梦般的六七十年代,却消泯于全新的世纪之初,终究未能逃脱与老公馆同样的命运。老公馆处尚留古井,而新公馆呢,只存于记忆,只存于一个老教师凭记忆而手绘的模型图,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只能对着模型图追想她依稀的曼妙的倩影,体味那幽远而直击的愁绪。

团溪华家,在哪里呢?明明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却成了迷梦一般传说。

有人,就有坟墓,就有碑铭和墓志吧?


古时大户人家的坟墓都有石刻文字,而且古人有个规矩,墓碑上记录的人与事绝不虚构作假,完全可作历史的考据,所以考察和研究文史,不能不去转转古墓 ,于是我们也决定上山去看看华家祖坟山,希冀能有所发现。

华家祖坟已鲜有人知了,费了好些周折找到三个华家祖山:一个在太阳窝,一个在凤凰咀前山上,一个在钱家巷子附近的山腰。可惜,三个地方的华家坟山都损毁严重,墓碑荡然无存,据说是六十年代时被砸断用作水库筑坝或加工石磨了,只偶见碑座子还静静的躺在那里。我们在山中转来转去,什么都没找到,只见得凸起的土包和土包上茂密的草树,在斜阳里静默着,在斜风中凌乱着……

寻寻觅觅,怅然无得。从山上下来,又路过“华家水井”,突然倍感真实切,遂再作停留。伫立井边,看着那一泓清泉,还是那样清澈地、静静地流淌,泉水不停地流着,不知要流向何方,是要去追寻她的童年,是要去追寻她儿时的伙伴,还是要去追寻那遥远的褪色的梦?往昔如烟,地老天荒,沧海桑田,都揉进了她的记忆深处;往事如烟,无边风月,不尽铅华,都融入了她的滔滔絮语。见惯了车水马龙,看惯了人世喧哗,而今的华家水井,任凭风吹,平平静静,任凭雨打,无波无澜。

团溪华家,是真实的存在,是如风如雾般的传说?


作者简介:汤春文,1971年出生于遵义县深溪镇(现属红花岗区),现为遵义景秀园林公司董事长、业余爱好传统文化的考察研究。


          以上转自《天鸟传播》

           精彩待续

播州区(遵义县)优秀志愿者

我要发布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