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家族百年大事记
华氏家族原为江西临川人,为“江右望旅”。清康熙年间,行医入黔,定居播州团溪镇,主营食盐和酒业。华联辉父辈华铭轩在团溪建有众多华堂馆所,有著名的华家老公馆、华家新公馆,川盐入黔第一商贸街一团溪盐行街,还有保留至今还在使用的华家水井。
华家长子华联辉为光绪乙亥(一八七五年)恩科岸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入丁宝桢幕府,为四川盐法道总文案,改革盐政。其″官运高销"的川盐入黔法,至解放前也未曾有变。
一八六O年华联辉在茅台设成义酒房,酿造华茅酒。一九一五年华家酒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解放后由政府收购,成立了国营茅台酒。
华家″永隆裕″盐号从光绪初年到一九四一年,历经七十余年,是贵州从明初建省五百多年来,规模、资金、影响力最大的商号。
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华联辉捐资捐物,供应边防物资,特别是为四川枪厂、炮厂、子弹厂、火药厂等,出力甚大,为西南洋务运动先驱。
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华之鸿出世,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人士,曾任仁怀厅督导。叔父华国英死后,辞官归里,照管家业发扬光大。光绪末年,出任贵州商会会长及宪处长咨议局议审。
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华之鸿创办文通书局,文通书局当时是全国七大书局之一,抗战时期网罗了国内所有名人,先后有马宗荣、谢六逸、白寿彝、顾颉刚、竺可桢、黄宇人、臧克家、茅以升、陈建功、周邦道、潘公展、张道藩等一百一十三人。一九五二年四月七日,文通书局并入贵州人民印刷厂。
民国四年,反袁事起,贵州独立,华之鸿任贵州银行总理兼任都督府参赞。民国六年以来,因时局动荡,辞官回家,专心经营工商业。
民国九年,经历″民九事变″,对世事厌倦,及在自家佛院大觉经舍参佛,请青海天义法师讲经。至民国二十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华之鸿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现贵阳一中)。
一九O七年华之鸿创办贵州最早的报纸《黔报》。同年捐资创办遵义最早的中学--遵义中学堂(即今遵义四中);遵义最早的公立小学团溪两所小学堂;息烽县底寨文昌阁小学;贵阳优级师范(贵阳师范);法政学堂(现贵州大学)。
一九O九年,兴办《贵州公报》;并创办贵州文通书局印刷厂。清政府赏他″分部郎中″。
一九一八年,成立″大成煤矿公司″,一九五一年由政府收购(即今林东矿务局)。
一九一八年,于贵阳城西狮子山建设″自力农场″,农场种植果树、药材等,现在贵阳人仍称这一带为″华家山″。
一九一九年,成立贵州第一家造纸厂《永丰造纸》,出品纸质绝佳,在全国造纸业独树一帜。
一九二三年,耗跟三十万两修建大觉经舍,现在的″华家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三二年,创建私立毅成中学。
一九二五年,重建贵阳门户的万东大桥,捐银十万两。一九二七年,四川水灾,捐银元六万,一九三五年,皖北赈灾,捐银元六万,一九四三年,黄河决口,捐助灾民十万银元。
华问渠生于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后接手华家产业,于解放前周旋于黑暗政界和商界之间,独挣华家产业二十余年。
一九四九年,华问渠总结华酒的生产经验,将华茅配方抄于宣纸上,将之传于其子华树人。
一九九九年,华树人将秘方传于其子华效先,开始重新生产华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