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公益十年:在“跟跑”中迷失,更加焦虑?

公益十年:在“跟跑”中迷失,更加焦虑?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择地在每年的11月22日-23日举办,致力于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截止2017年年底,已成功举办了9届年度盛会,累计5000多人次参会,2000余家机构参会,280余家媒体参与推广传播。


2018年会围绕“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的主题,于11月22-23日在苏州举办,详细点击此处了解。


本文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联合承办机构——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联合创始人魏晨老师的原创文章,是在基金会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的邀请下为2018年会主题“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而作,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其实这篇文章是谭校长一直催促出来的作品,自己心里一直忐忑不已,因为自己做公益不过几年,压根没有资历去谈十年历程一类的话题,更谈不上什么对于基金会的看法,因为我根本没有做过基金会,后来也是在忐忑不安中写了这篇文章。

 

十年,没有那么长的实践经验,但是上溯到更长的历史,也许是面镜子,用更长的历史来解读十年,更可以从历史脉络里得到对于这十年的反思。但是这种写法需要力透!两千字写完历史与未来,怕是力所不逮。好在我胆大,写了供批就是。


一、中国式的差序格局“公益”


上溯一千年。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这段话来自赫赫有名的“钱氏家训”。如果现在做公益的人仔细去读中国古代的各个家训就会发现,中国式传统公益都在中国式的家族里,费孝通先生曾经把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称之为“差序格局”,这种结构之下,社会职能大部分被家族替代,这种立足于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典型的生产结构化的社会。与之配套的公益也是小农时代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公益,以家庭为纽带,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轴,形成的自给自足社会福利供给。在封闭的社会交往群落中,义田、义仓、义庄一类的公益实践方式成为乡村自救的主要实现方式。而逢大灾之年,则需要国家动用庞大的行政动员来实现社会的救助与救济,整体性的社会救济就会强化国家权力的作用。 

 

差序格局的日常化的公益依赖于家族内部的自我救济,国家化的公益依赖于中央帝国的权力。 


二、中国式的2.5场域公益


上溯一百年。 

 

如果回到革命战争时期,再回溯至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也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三个时期非常天才的发明。在传统政社模糊过渡状态中,建立了不同于西方政社对立、界限分明的2.5场域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均有此种构建。不同于西方第三领域和第三部门理论的描述,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弥补革命力量不强,群众力量不足的缺陷,在党社之间打造了群团组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群团是执政的重要力量之一,群团组织发展到100多个,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对于社会的整体变革式管理

 

其实在整体的管理变革中,无论社会的哪一类实体,都会嵌入浓浓的2.5场域韵味,公社、单位、社区、厂矿,这些领域是社会领域同时也是政权领域,没有形成绝对的第三领域。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社会的认知和改造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公众。用横跨在政与社之间的枢纽以及党与社之间群团、社区重塑着新的2.5场域,进而重塑中国社会。这样的趋势是否合理暂且不论,但我们应反思一个问题,政府现阶段在公益领域让渡的是2.5场域还是第三领域呢?在这一时期公益无疑是在2.5场域展开,内部单位制(社区化)一样可以自给自足。

 


三、中国式的引进公益


上溯十年。

 

汶川地震救灾,社会的勃兴。此中过程不需赘述。

 

在这一场灾难浩劫中,无论是差序格局式还是 2.5 场域式,都被社会整体的汹涌动员所破除,关于社会本身的行动超越了制度与文化的藩篱。之后延展十年,全球化不仅仅给了中国经济起飞的翅膀,也给了中国公益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可能。社会的汹涌成长超越了所有人想象,一切可以借鉴的公益发展模式都被引进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公益模式在中国都得到了快速应用,孵化、创投、营造、社企、信托、众筹、商业、公益金融、社会价值投资、影响力投资等等分别进入了中国大陆,国际标准成为审视中国公益的坐标,引进、借鉴、消化是主要的方法论。在开阔的国际视野影响下,公益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内容、形式、过程、绩效都令世人瞩目,公益也拓展到了更多领域。 

 

如果从阶段来划分,中国公益的发展在十年间走过了两个阶段:“做善事阶段——解决社会问题、解决民生难题、解决热点议题”的阶段;“做大事阶段——外交、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公益嵌入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益跨界行为。 

 

这两个阶段明显可以看到公益正从传统的慈善领域向公共领域转化从解决民生问题向政治与社会议题转化。公益越来越多被嵌入,公益也越来越嵌入到其他领域,引进、借鉴、嵌入构成了这个十年公益前进的主题。


四、多元同构的公益特色


当下,无论是差序格局式的公益,还是 2.5 场域的公益亦或是引进式的公益, 实际都在中国的场域下共同构建着中国公益的未来。仅以“公益筹款”与“社区” 为例,来谈论这种同构的特点。

 

筹款 

 

公益筹款最近四年达到公益热点的顶峰,可是深入观察之后,你会发现中国人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依然循着通过血缘+宗、地缘+乡、际缘+亲、朋友+义来实现,基于互动的是伦理不是公共信仰,这种体系下应该反思三个问题。 

 

一是我们还会在比较所谓慈善指数的时候,把捐赠额看做是中国社会的慈善指标吗?从古至今,在自给自足的公益方式中,中国人在寻求救助救济的时候,首先是家庭与家族内部的救济,其次是际缘关系,而非首先向“抽象”的社会寻求需求帮助,把捐赠额看成社会慈善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否有失偏颇,要不要把家庭与家族救济统计在内呢?设计指标的人真正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吗?

 

二是寄希望公益产生公民乃至所谓公民社会似乎道路不通,现在的筹款是基于共情和共生来进行利益筹措与情感共同体的再造,生成的是地缘意识而非信仰

 

三是筹款本身凸显了三种公益的同构,既有传统文化的邻亲相助,也有政府对于社会的整体兜底,更有社会化众筹的新实践方式,三种似乎都在起作用,同时构建着未来发展的基础。

 

社区

 

我们一直按照西方的共同体概念来理解社区。这个概念用以解释当下中国社区的实际,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可以非常明显看到的是社区既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也是基层政权,更是商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是人们价值观传承与文化实践的载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把这些都简单的界定为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商业共同体,因为社区远远没有达到这样一个所谓共同体的标准,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政权的载体,是商业的最后一公里商业服务的实体,社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实在,它更多的是处在社会和政府之间,社会和商业之间,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2.5 场域

 

我们在推进社区变革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社区的自治还是社会组织的勃兴,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看作是第三领域的兴起。当代政府有它特有的治理观念和治理理论,中国治理以权利形态,中国传统以文化形态、中国单位以制度意识形态、中国群团与条线以组织形态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社区。同理,寄望于社区来带动其他领域议题的生成,似乎既有通道,实质又道路不同,因为各要素之间相互掣肘彼此共生,已塑社区治理的历史大结局。


五、未来十年的中国公益联想


一是不应再跟跑!

 

十年,中国公益一直在跟跑! 用追赶的心态,用移植甚至是抄袭的方式来膜拜。甚至是十几天了解一个新概念或者是十几天的走马观花就已经在推进论述一个新事物,公益人士确实在十年也尝试了大量新做法,可是效果呢!?学习是一定要学习的,但是学习不是抄袭,跟跑就会一直落后。

 

杨小凯先生所讲经济领域的“后发劣势”现在在公益领域殊为明显,当更多的借鉴了别人的技术,短平快的实现公益的发展,谁又会沉下心去研究公益本身呢?模仿技术容易,模仿体系则比较难。无论是哪种引进的公益方式,现在都在多元同构下掣肘与审视下走的有些艰难。

 

更为重要的是源自西方的引进概念更会天然的阉割了中国公益的原始创新力和创造力,出现的倾向是,公益人越来越寄希望于传播进来的新事物、新方法、新理论、新工具,不断的变换自己的服务领域、服务方法,一年一个做法,整体公益在十年引进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变得更加的焦虑!实质不是茫然而是焦虑,焦虑到自己没有追上公益的时尚。其实公益本身的存在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最后公益都在炫技,忽视了公益的实质,公益未来就不容乐观了。

 

二是本土融通创新是唯一方向!

 

当下,用横跨在政与社之间的枢纽以及党与社之间的枢纽在重塑2.5场域,进而重塑中国社会,这样的社会治理已是必然趋势处于两端的政与社如何融通是结构融合必然要走的道路,需要的是智慧而非豪言壮语,此为横向结构融合

 

更次,公益内部不应阶层化。大量基层公益人士感觉力不从心,听了论坛之后,要么听不懂,要么不屑一顾,多发疑问,台上坐着论道的做过公益吗?非鄙语,实发心声。大量研究人士确实开风气,拓视野,论著等身,然则不见于江湖,离问题太远。基金会组织有宽阔视野,资金便利之优,然每每被诟病支持未达与效率问题,似乎公益罅隙已成,如何弥补,此为纵向融合

 

唯有创新,才能弥补公益横向结构与纵向分层的分离,才能不再跟跑。

 

华为任正非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因为不再跟跑,华为领先行业,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公益同理!

 

本届基金会论坛同理!


推荐阅读


资中筠:悄然进行的新公益变革,在中国发生了吗?

陶传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四阶段与中国社会演变!

谭红波:十年,我们守住了什么?丧失了什么?


排版 | 谢沛轩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

火热报名中

11月22-23日 苏州

详情点击下图了解





为你推荐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