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善网
关注
关爱留守或困境未成年人社工项目自今年元月揭牌以来已近一年,在团县委和民政局的指导下,在校方积极的支持下,社工服务正常有序地进行,从项目问卷调研、家访重点排查到个案和小组活动的开展,从资源整合到具体专业服务,从点对点的单一活动到社工晚间课堂的常规性服务,社工在家、校两方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值此项目结项之际,驻杨小工作人员对项目一年以来的服务进行了梳理总结,接下来我主要从项目服务运行情况、项目亮点、项目困难以及未来发展的创想四方面来简述。
一、服务运行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由于社工及其服务在我县是一个新鲜事物, 项目刚启动时,社工面对的困局是如何让学校、学生和家长接纳社工及其服务。其间,社工遭到不信任、质疑甚至被当成骗子挨骂,所以1-2月我们重点是摸底排查,主要方式是以电访前行,进行初步排查,然后,深入基层,主动走进重点服务人群家中去,发放致学生、致家长、致学校三封信,将服务沉淀下来。3-4月,挖掘潜在个案,进行跟进辅导,同时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开展微心愿活动,让学生在认识社工的同时,也让社工听到更多微心愿背后的故事,从而挖掘到更多的潜在服务个案。5-6月,以班级为试验,开展连续性的小组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力。7-8月,家社互动,以家访为重点,开展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能力训练及家庭教育的引导。9月,开学前后的电访与跟进,向校方主动沟通,汇报上学期工作情况,争取下一阶段服务计划的支持。10月试点社工晚间课堂,开展了住校留守儿童性教育小组。11月,将社工晚间课堂常规化,内容正在探索中,现正在为儿童播放电影,并通过电影中的正能量语段进行配音,培养孩子自信心,也丰富留守孩子在校的晚自习生活。
(二)服务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服务协议内容指标 |
全年协议数 |
累计完成量 |
完成 比例 |
活动参与人数 |
备注 |
1 |
个案 |
10个 |
7个 |
70% |
|
|
2 |
小组 |
2组 |
2组 |
100% |
470人次 |
共9节 |
3 |
活动 |
2次 |
2个 |
100% |
90+人次 |
微心愿 常规活动 |
4 |
家访活动 |
20人次 |
60人次以上 |
300% |
|
|
5 |
电访 |
|
52人次 |
|
|
协议无该要求 |
6 |
资源整合 |
10人 |
31人次 |
300% |
|
共整合资金折合人民币计18000元 |
7 |
小小志愿者队伍 |
1个 |
0 |
0% |
|
暂未达成 |
附说明:
平时在学校开展活动时,特别是常态服务中,很多时候都使用了小志愿者,但这种使用只是临时性的。而且,在学校里,孩子们的作息更多的要受校方的管理和监督,时间上也不允许孩子们用其它时间段来单独做志愿者,因此,主观客观上来说,创建小志愿者团队并有效应用暂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服务成效
1、从影响力方面来看,社工让更多的居民开始认识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了解社工服务的内容,并开始享受社工所提供的服务。通过小组服务,学生对社工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目前项目社工在居民中的知晓度有了大幅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走近社工,与社工联系,咨询社工的服务或要求社工提供服务。对社工及其服务认知上的出现较大改变。其中改变最大的是青吉村鲁奶奶,最初骂社工骂得最狠的,现在有事会主动求助社工,与社工商量小孩教育上的点点滴滴。
2、从服务对象的改变来看,服务对象出现正向的改变,现在介入的个案,绝大部分是有行为偏差或心理偏差的学生,是家长最头痛的事,“社工+义工”双工联动的工作模式,使服务对象在家的日常表现出现明显改变。比如,一直让杨奶奶担忧的孙子,以前到周末很难找到人,经常抱着手机到别人屋檐下蹭网打游戏,社工与孩子约法三章,志愿者不定期的电话跟进,社工连续每个周末不定时的家访与突击检查,两个月后,孩子现在行为习惯出现明显好转。又如,服务对象鲁某,社工和志愿者初次见到她时,不愿说话,也不抬头看人,得知孩子父亲非意外死亡,母亲外嫁,尽靠爷奶捡拾废品为生,社工在与村委沟通无法取得低保和精准扶贫等政策性资源后,联动民政局及蓝丝带志愿者协会,先为该家庭提供物质支持,通过微心愿的介入,让孩子感受温暖,接纳社工服务,现在,孩子会不定期主动给社工发短信,告诉社工其近来的收获。
3、在资源整合方面,社工一直坚持积极整合优质的社会资源,减轻困境家庭负担。在家访中发现,有个别家庭社会支持力十分薄弱,有的甚至无其它社会资源的注入(非低保或非精准扶贫户),因此,社工联合县民政局未保中心及公安爱心团体----蓝丝带志愿者协会,为其家庭送入助学金,至目前为止,共为6户家庭提供助学款5600元;圆了30名孩子的微心愿,折合人民币约5000元;为20名孩子送个书包、鞋子及课外书,折合人民币7000元。另外还为贫困家庭捐衣物,床单等若干。这些物资或资金的支持,协助困境家庭尽快摆脱困境。
4、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方面,社工一直认真与学校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沟通,确保学校对项目发展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并保证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得到重视和贯彻。同时,对于社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校方沟通,特别是个案的班主任老师。如六年级的邹老师、四年级的胡老师等。
二、项目亮点
(一)“社工+义工”的双工联动服务模式,拓展出“1+1+N”的行动方案。
由于项目工作人员少,待服务的人数多,因此在采用双工联动的模式下,摸索出1+1+N的行动方案,其中1即社工一个,另一个1即一位跟进的固定志愿者,N为多个单位的不同志愿者,这种行动方案,调动多方参与,通过社工+义工的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发生积极改变。
(二)分阶段有重点的服务策略
项目初期,为了使项目相关体快速认识社工社一新生事物,社工主动走入服务家庭中,用自身的行动取得信任与支持。以圆梦微心愿活动为契机,与服务群体面对面接触,听取他们的心声,评估服务需求,让服务对象更贴近社工。在项目中期,开展以点带面的小组活动,扩大服务覆盖面。项目中后期,将活动制度化,形成常态服务。由于工作人员与服务人员匹配的失衡,要想把服务都做好其实只是理想化的心愿。为了更好地服务最弱势群体,通过对服务群体的观察,最终将项目服务重点人群定为单亲留守困境的儿童,他们更需要爱的关怀。
(三)社工晚间课堂服务常态化
将服务聚焦在住宿留守学生身上,利用晚间自习的时间,陪伴孩子们愉快地渡过每一天。这即节省了人力和精力,也不打乱校方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有一个固定延续服务的保障。
三、项目困难
通过大家的支持,项目服务暂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一路走来,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阵地建设薄弱,对工作人员与受益方都十分不利。
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和活动场所。没有固定阵地的小项目对直接工作人员来说,意味着社工需要多地忙碌奔波在校外开展服务,这一方面需要社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加大了活动开展的难度,影响了服务的及时性与连续性。
(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满足。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基数大,学生分布广,而配备的社工仅为1人,且在经费支持上十分有限,所以,重点服务人群中的极少一部分才能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三)家庭教育的忽略加大服务的难度。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表面行为与家庭有密切相关,正所谓,表象在学校,根源在家庭。困境也罢,留守也罢,单亲也罢,如果家庭教育跟上了,服务的成效事半功倍。反之,跟进事倍功半。而服务中,我们碰到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家庭,有时社工费尽心思的帮扶,可能TA一回到原生活状态,立马就打回原形了。比如服务中的逃学儿童陈某。
四、未来突破与设想
(一)设计活动时,可更多的考虑让活动有可视化的产出。
借助活动的产出,使活动继续产出效益。比如,社工前期开展的拓展小组,大部分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进行了记载,这个活动后产生的日记或作文等作品,我们可以收集,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活动的“象征”,也就是活动承载的正向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活动后作文征文等有深度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活动的照片及学生的文稿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在服务对象生活的场域中,即是一种宣传,也是一种激励。
(二)常规服务项目化。将社工晚间课堂以项目化的形式去运行与管理,推动活动的方式方法制度化,且不断验证和优化,使经验在更高层面、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惠泽更多的人。
(三)将服务人群更精准化定位
由于投入的人手和经费十分有限,将项目人群需更集中点。
(四)创建家庭正向文化(这个以现有的投入来说是不太可能去运作的,但真的很重要很重要,所以在此不多说了)
汇报人:李群华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