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爱心会员 6年

分享到:
项目介绍项目进展项目公示

此项目在腾讯乐捐平台发起募捐详情请点击“我们来唱自己的歌

项目1、流动/留守儿童音乐创作工作坊

为什么幼儿园小朋友那么多,我只能和蚂蚁作伴;

为什么我的家搬了又搬,我的学校又要拆迁;

为什么天空很大很大我只有小窗户的视线;

为什么星星那么明亮却总离我那么遥远;

……

根据《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03亿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其中流动儿童3426万,留守儿童6877万,她/他们面临因流动而导致的各种困境,如:长期不能与父母团聚、没有稳定的学习及生活环境,除了面临外在的各种困境,还面临内在身心健康与发展的困境。

 

TA们因为父母、家庭、生活环境的现况而不能健康自由地成长,

TA们也有痛苦、欢笑、内心所想。

我们如何倾听TA们的声音,与之一起,找到蕴涵的内在力量?

我们能些做什么?

 

也许,音乐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夏天的名字-         

《夏天的名字》创作于2015年,这一届同心实验学校六年级的毕业生无法在北京升学,面对着离别的惆怅和未来的迷茫,孩子们和九野乐队的主创段玉一起创作了这首歌。

石头是个腼腆、不爱说话的女孩,15岁,家乡是河南信阳。从一年级开始在同心学校读书。爸妈的工作是擦料,有个哥哥,也工作了,一家四口住在一起。毕业后,石头不知道去哪里读初中。她喜欢北京,喜欢骑自行车,喜欢吃烤羊肉串。她养了只狗叫花花,走路姿势很可爱。石头毕业前的心愿是要快快乐乐,做喜欢做的事。

秋水是个12岁的男孩,家乡河南驻马店。爸爸开大车很忙,一星期见不了一次,妈妈不上班,弟弟四年级,妹妹一年级。去年秋水从老家来到北京,进入同心学校上学。他有长长的睫毛,眼神灵动。秋水喜欢山地车,因为比较酷,他也喜欢学校,因为在学校认识了个好哥们。

石头和秋水这届毕业生,在五年级时共有55人,而毕业时就只剩23人,多数同学都在六年级的第二个学期独自回到了老家。石头和秋水在这23人之中,但毕业后的他们还是要面对飞絮一样漂泊而未知的明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长期从事媒介与儿童文化的研究,她说,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是来自多个领域热爱音乐的公益人士,在多年的一线陪伴中,深知音乐带给孩子们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变化与力量。孩子们通过音乐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心声,走向公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与自由成长而行与呼。

因此,我们希望与孩子们一起,通过举办“儿童音乐创作工作坊”,陪伴困境儿童一同探索自我、建立自信,自由表达、勇敢发声,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平等、有尊严的生活。

 

 

项目2、大地民谣全国巡回义演

大地民谣:劳动者的“微笑与尊严”

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普通的村庄主办过音乐节,也从来没见过一个新兴的合作社汇集了如此多地方和北京的乐队,一起举办“大地民谣音乐节”,更没有见过如此震撼的开场秀“劳动者走秀”。睁开眼睛,你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下,十多个男女劳动农民穿着朴素,脖子上挂着毛巾,扛着犁耙或手持镰刀、筛子等农具,分别随着音乐节奏走上场,自豪地展示他们的劳动情景。他们洋溢着的自信笑容、他们如此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以及场内场外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时尚,那就是劳动光荣!

南塘合作社理事长杨云标说:农民的不自信来自社会的歧视,似乎不能赚钱就没有价值。现在他们在舞台中央,“不是对劳动者个体,而是对劳动本身对所有劳动者的尊重。他们应该占据舞台的核心位置”。

来自大地的民谣之声

2004年,杨云标去北京,在工地上听到新工人艺术团的歌声,特别感动,就跟着他们到很多地方去听歌。十年后,2014年,新工人艺术团发起“大地民谣音乐节”。他们希望以公益为基础,通过音乐节的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各阶层文化共享和交融,倡导环保公益理念,推动公益项目发展。至今,大地民谣以音乐节、音乐会、唱谈会等形式陆续举办100余场活动,在北京、福建、深圳、成都、天津、西安、上海、香港等地受到民众的欢迎。十年前,杨云标跟着孙恒去听民谣,十年后,新工人艺术团跟着杨云标来到南塘兴农合作社,正站在南塘民府的“人间”舞台上,唱响了大地民谣……

 

我们想在中国的大地上,唱响民众的歌谣。

大地是最真实、质朴的,是万物生长之源 。

大地代表了朴实的社会力量,基层的声音。

民谣是民间的、民族的、人民的歌谣,

民谣咏唱着单纯的情感和不屈的理想。

大地民谣音乐会植根于大地,来源于泥土,

用纯净、真切、有爱的音乐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态度。

 

“大地民谣”是由新工人艺术团于2014年发起的一个民谣音乐文化品牌活动,我们将与全国各地的公益机构、农民合作组织、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互相学习交流,参与支持在地社区/社群/公共空间举办“大地民谣音乐会/唱谈会”公益演出交流活动,与社会各界公众分享交流社会服务经验,倡导传播“公益 生态 城乡互助 劳动尊严”的文化理念。

 

您的善款将如何使用?

项目执行计划:

2018年9月——2019年1月,完成4场儿童音乐工作坊,40名儿童参与受益,创作4首歌曲;

2018年9月——2019年1月,完成6场大地民谣音乐会/唱谈会义演,参与受益3000人次;

2019年3月——2019年8月,完成6场儿童音乐工作坊,60名儿童参与受益,创作6首歌曲;

2019年3月——2019年8月,完成4场大地民谣音乐会/唱谈会义演,参与受益2000人次.

 

加入“同心之友月捐”,您将获得如下回报:

1、您将收到“同心之友”荣誉证书(电子版1份);

2、您将收到“同心之友”季度报告(电子版每季度1期);

3、您将收到“大地民谣”月歌(电子版每月1首);

4、您将收到“同心之友”年度报告(电子版每年1期);

5、您将收到“同心之友”线上及线下公益活动邀请。


 

关于我们:

同心公益基金是由北京同心互惠社工服务中心与灵山慈善基金会合作的下设专项基金,主要致力于服务流动人群的文化教育、生计改善及自主可持续、有尊严的生活。“同心之友”月捐项目执行团队开展流动人群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已经超过十五年,曾创办过“新工人艺术团”、“同心实验学校”(打工子女学校)、同心互惠商店、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曾成功举办过“流动的心声”儿童发展教育项目、新公民儿童文化艺术节、打工春晚、大地民谣等社会公益文化活动。

 

我们是谁?我们做过什么?

一、源起:我们来唱自己的歌

2002年5月1日劳动节,几位热爱文艺的“北漂青年”在北京相遇,自发组建了“打工青年艺术团”(现更名为新工人艺术团)。我们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奔赴建筑工地、工厂、学校、社区,坚持为工友们义演、为劳动者歌唱。十六年来,我们已经做过600多场次义演,现场观众超过三十万人次,出版发行十一张专辑唱片。

 

二、办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让我们的孩子有学上。

2004年,新工人艺术团出版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我们经常在流动工人社区演出,看到很多流动打工者子女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不能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甚至一些流动儿童没有学上。所以,我们决定用艺术团第一张专辑的版税七万五千元作为启动资金,于2005年8月2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一家闲置废弃的工艺美术厂的基础上),创办了——同心实验学校。十三年来,我们为超过10000名流动儿童提供了基础教育服务,目前同心学校有在校生近500名。

 

三、创办同心互惠商店,倡导有尊严的帮助。

2006年,新工人艺术团发起创办了同心互惠商店(社会企业),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践行有尊严的帮助,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帮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计。这种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不仅降低流动人口聚居区工人的生活成本,也是践行环境保护让城市人和所有人受益。目前同心互惠商店在北京已经有15家连锁店,并开始在西安、济南、成都等地推广。

四、创办打工博物馆,记录工人文化历史。

2008年,我们发起创办了全国唯一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记录工人文化历史,倡导劳动价值尊重。

每座城市的擴張都愧對鄉村,反之每座城市的發展都應感激那些來自鄉村的打工者,他們在城市也揮汗耕耘,種下磚頭,結出廣廈,種下電子元件,結出瞬息萬變!他們不求廣廈一間,他們也適應了瞬息萬變,他們只希望有個地方可以安放從家鄉捧出的土和為城市流下的汗。

——汪涵(著名主持人、方言文化保护工作者)

 

打工博物馆是四十年来中国劳动者伟大贡献和悲欢交织的旅程的纪念碑,是为劳动者而歌、让劳动者发声的舞台,是沟通打工者与知识青年的桥梁。向打工博物馆和它的创建者们致敬!

——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每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都是一座打工博物馆。

劳动最光荣!

——崔永元

 

 

五、办一所劳动者的社会大学

2009年,我们发起创办同心创业培训中心/工人大学,提倡“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新生代打工青年提供社会化的文化教育平台和社会支持网络。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

 

、创办打工春晚——劳动者的春晚

2012年,我们发起创办首届“打工春晚”。打工春晚作为当代劳动者自己的春晚,现场晚会视频通过网络在线传播,每届都有百万人次收看,并迅速成为近几年来重要社会文化事件之一。

 

善款接收机构介绍:

灵山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12月,是由灵山文化旅游集团和无锡市祥符禅寺发起,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公募型基金会。基金会以弘扬慈善文化,净化世道人心为使命,依托行业支持、青年培养、社区治理、社会创新、国际援助等五个平台设计开展项目。

 

发票管理

1、灵山慈善基金会作为该项目的善款接收方,可为支持本项目的爱心人士开具合法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2、基于人工、邮寄成本等因素考虑,我们可为每笔捐赠200元以上、有发票需求的捐款方开具并邮寄纸质票据(200元以下的捐赠,如有需要,可开具电子票据);

3、捐赠票据索要方式:点击此表单,录入相关信息和捐赠成功后的微信支付截图(含捐赠项目、捐赠金额和交易单号)即可;

4、如有其他意见和建议,欢迎发送至我们的工作邮箱:hangyefazhan@lingshanfoundation.org,感恩您的信任和理解!


欢迎您访问:

欢迎您访问: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