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梅联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最西部,东接梅西村、南临南海、北毗青山,西接乐东县九所镇交界,是梅山革命老区的四个村庄之一,也是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梅联村风光角头湾与乐东县的龙栖湾相连,形成接天无穷尽的蓝色景观,宽阔洁白的沙滩与千姿百怪的巨石、大海一起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滨海风光。这里不仅有有着宜人的气候以及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独特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民风非常淳朴,当地原住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独有的与大海相依相伴的渔家生活风情以及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令人流连忘返。梅联村地理位置独好,自然资源也颇为丰富,尤其为鱼类资源丰富,另外有许多珍稀鱼类物种。当地由于开发较晚,村民文化水平有限,经济条件较差,一半以上村民在村附近的企业打工,另一部分村民依然靠打鱼为生,但是梅联村面临着环境和生态污染、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渔民生活收入方式单一,生活条件差等问题。渔民暴力、落后的捕鱼方式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海底拖网、张网、电鱼、炸鱼、禁渔期非法捕鱼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项目原理
社区共管机制的实践
受“祖宗海”、“靠海吃海”传统意识的影响,渔民对当地政府部门及渔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抵触情绪,梅联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社区的支持,虽然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但更多的是协调发展和利益共享。为了有效解决当地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要让社区民众从环境保护中得到效益。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实践,逐步摸索出渔业社区共管的方法,让社区民众参与当地的决策、保护和管理,将社区民众从被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管理者,并逐步从海洋环境保护中获益。
三、项目特定目标
1. 实现渔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村民收入
2. 改善梅联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
四、项目预期成果
1. 参与项目的95户家庭对渔业社区共管模式有了充分了解及最佳实践,100公顷的渔场(禁捕区)实现可持续管理
2. 项目地妇女地位有所提高,可直接参与项目活动,并得到技术培训,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占据领导地位
3. 参与项目的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开设家庭旅馆等方式收入比往年提高20%,由原来的年人均4000元达到人均每年4800元
4. 石斑鱼、中华乌塘鳢、圆斑刺尾鱼、龙虾、圆舵鲣/ 子弹金枪鱼等珍稀物种数量由年产量50公斤增加到年产量60公斤
5. 项目地1000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通过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使梅联村小学100名小学生掌握海洋科普知识,成为海洋小卫士
6. 企业直接与梅联村渔民签订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长期持续购买梅联村的鱼,每年不少于500公斤
7. 将渔民现有的极细渔网卖给养殖渔业用户,再补贴渔民用于购置新的生态渔网
8. 通过在村内设垃圾回收装置160个,每年减少村内生活垃圾堆积以及随船垃圾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