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省志愿服务基金会成立1岁生日,当晚,秘书长王海臣受邀线上参加中国基金会论坛“好基金会”系列分享活动,1个小时里分享了“东北(黑龙江)公益发展现状白描与思考”。
从2015年离开媒体全职从事公益,王海臣秘书长创造过多家社会组织,在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均担任过要职,对黑龙江乃至东北公益环境有一些粗略的认识。
当晚,王海臣秘书长从组织“数、人、钱、项目、孵化、平台”等多个视角,分享了他在公益实践中尤其做孵化支持多年所看到的。
可以说,从2015年开始,东北三省社会组织注册量出现一个猛增的势头,相比而言,三省基金会注册比例最大。其他类型社会组织也不示弱,像黑龙江的社会机构,几年间省市区/县三级注册量超过230家,志愿服务组织也有220多家。
哈、大、齐、牡、佳排在全省社会组织注册量的前面。但从2019年开始,黑龙江各市地的注册量放缓起来,直登组织越来越少,必须要有主管单位才行。
说到“组织的人”,王海臣秘书长从孵化视角看到一个现象,黑龙江社会组织中全职占比比较少,尤其一线草根组织,让团体能达到3个人成为奢望,兼职人员中,A处开支B处干活以及干活还往里投入的现象较普遍。
从能力结构上,中间的骨干人才缺得严重,受政策及环境影响,大多数公益组织存在招人难、养人难。

在谈到“组织的钱”时,王秘书长着重从政府购买和基金会支持两个维度分享了黑龙江及各市地的基本情况。黑龙江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2014年即出台了,每年各层级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
分享“组织的平台”时,王秘书长白描了三省的基本情况,从“东北公益联”到“东北青年公益发展论坛”到“东北公益人回家”项目。黑龙江的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大庆等地,也在搭建孵化平台,虽然运营得不太景气,但基层公益伙伴成长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最后,王海臣秘书长提出了五点值得思考的话题,制度体系待完善、公益理念待普及、公益人才待培育、公益组织待孵化、公益项目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