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是党和国家基层治理、民生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与人民群众保持沟通联系的“最后一扇门”,社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缩影,是推动城市改革、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有《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一文,对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出了部署和要求。文件指出,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加强对社区的工作支持和资源保障,统筹上级部门支持社区的政策,整合资金、资源、项目等,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采取向民办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近年来,社会工作渐渐锋芒毕露,开始融入国家的主导政策之中,成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重要力量,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与获得感的重要制度安排,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也成为社会服务的践行者,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推动者。因此,社工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必须实时把握政策脉搏,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本土化”,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
在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社工机构也要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工作学者王思斌教授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工作学科和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在基层服务中,社工机构要坚持街道社区党委的领导,服从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导,自觉联动多方力量,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的新格局,成为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重要资源保障和后备力量。同时,社工机构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服务中树立鲜明政治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服务对象头脑。
对于规模较大的社工机构鼓励建立党组织,通过发展党员、引导机构招聘党员社工,选择党建工作者等发展和壮大社工队伍中党员数量的方式,加强社工机构党建联建,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切实提高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领导力,扩大党建覆盖面。同时,实行精细化管理,将党员网格化分配,使每个服务领域都有党员社工参与,党员社工带头引领社会工作服务,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以此优化社工队伍建设,实现“双赢”。
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旨在通过发挥党组优势领导,促进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社区工作方法,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动员居民参与集体行动,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凝聚力,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社会的进步。综上,社区社会工作与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有融合交叉之处,所以可以通过社区工作方法实现城市基层党的建设。
首先,社区工作要实现“本土化”。要嵌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之中,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社区内居民的生活习惯、语言和文化系统等,也就是较好地进入本土服务群体的生活系统,社会工作的服务将会更加有效。
其次,社工机构要基于专业知识、技能,创新社区工作方法。当社会工作能够较好地进入目标服务系统时,就能因地制宜的开展服务活动,基于专业社区工作方法延伸出丰富的服务供给方式。比如:党建引领“三工联动”,之前盛行的“三社联动”并没有真正确立社区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而“三工联动”是一种以社区党组织、政工干部为主导,社工和志愿者为两翼的工作方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三者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社区党组织、政工干部一方面发挥党在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思想层面做掌舵者;另一方面做监督管理者,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基层治理阳光透明运行。
此外,社工依托社区党组织和社工机构开展专业服务,一方面体现社工的专业性,另一方面通过党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提供社会倡导等服务,使社会工作服务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
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丰富党建。由此,社会工作不应该禁锢在“专业的界限内”独立的开展工作,而是与基层党组织共同促进城市社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