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善网! 登录注册 帮助中心 QQ客服 热线咨询:0755-22919446185-7554-6588
爱心会员 5年

首页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精神

来源:作者:宁夏信义公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时间:2019-10-26 10:09:20浏览:758次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精神

  发表时间:2018-04-24 15:09:12  点击数:213 次

  【国学讲堂】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精神

  当前,一谈起公益慈善,多数情形都是从philanthropy的古希腊、拉丁词源,谈到西方宗教的慈善文化与传统,而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来梳理、看待公益慈善精神的研究和讨论极为鲜见。

  中国的公益慈善果真是:传统比较缺乏,理念比较局限,领域比较狭隘吗?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公益慈善的元素,那么其蕴含精神又是什么?它到底是理性追求还是一种道德负担?在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对传统进行改造和更新?

  基于此,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焦自伟先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观点。

  导 读

  焦自伟先生认为,因陀罗网境界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借助其蕴含的主伴圆融思想,我们需要的是立足当下,反求诸己。在儒家看来,想要余庆,须先积善; 在道家看来,想要成仙,须先立善;在佛教看来,想要成佛,须先帮助一切众生。因此,公益慈善不是一种道德负担,而是一种理性追求。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儒释道思想,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所知甚浅,站在这个讲台上诚惶诚恐。我并没有专业的资格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只是借此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理解,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点儿参考和启发。

  大互联时代与因陀罗网

  今天要在这里介绍“因陀罗网”这个概念,是因为今天大会的主题强调从大互联时代看公益慈善。大互联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互联网的名字也叫做因特网,它是 当今信息时代得以出现的技术前提,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就会发现有一个与因特网非常接近的词汇已经在 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1600年了,这就是在汉传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华严经》中所出现的“因陀罗网”。

  因陀罗网是帝释天宫殿前面的一个网,这个网上有无数的珠子,每个珠子都能映照无数影像;这些珠子和珠子之间又互相映照,从而每一个珠子都能映照出重重无尽的影像。正所谓“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互相现影,影复现影,而无穷尽”,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当我们回到“因特网”也就是互联网上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了。

  互联网的网址就类似于因陀罗网上的明珠,每一个网址的背后都是一个“万象俱现”的网页,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每个网页中又可以包含许多个网址链接,你只 要点一下那个链接,就可以看到其所指向的网页的内容,而这些网页中又可以包含很多个网址链接,如是反复,至于无穷。也就是说,通过一个网址,就可以走入整 个互联网世界。这与“影复现影,而无穷尽”的因陀罗网何其相似啊!

  因此,我在这里要说,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大互联时代并不陌生。进一步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还可以给我们今天这个大互联时代提供宝贵的启示。比如 说,汉传佛教华严宗教义的“十玄门”中有个“因陀罗网境界门”,就是用因陀罗网明珠互相影现、重重无尽来描述世界万事万物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真相。《华 严经》说,如来出现“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无量因缘,无量事相,乃得成就”。不但如来出现是如此,“彼一众生身,无量因缘起”,“如知一无量,一切悉亦然”。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物、任何一件事,都受到重重无尽的因素影响和重重无尽的条件制约。在过去,这一点不容易被人理解。时代发展到今天,进入 大互联时代之后,这种智慧已经不再是荒诞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信息之间互相含摄、互相影响,1+1早已远远大于2,也就是一种生动的例证。

  立足当下,反求诸己

  在大互联时代,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事物之间具有重重无尽的相互影响。问题是,既然有无数因素都会对一件事的成败产生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和把握呢?

  虽然我们都力图把握所有的外在影响因素,但由于现实条件所限,这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虽然通过努力,我们能够把握一定程度的外在影响因素,而且这种把握 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外在影响因素而言,我们能把握的永远只是一个有限的量。从数学角度说,任何一个有限的量,无论它有多大,当它的分 母是无穷大的时候,结果都是趋向于零。

  那么,究竟应当怎么办呢?“因陀罗网境界门”告诉我们,因缘虽然重重无尽,但是随举其一为主,余则皆为其伴,皆会受其影响,这就是“主伴圆融”的思想。也就是说,只要立足当下,立足自身,把握住自己的当下这一主要因素,就会重重无尽地影响到一切其他因素。

  儒家也早就说过“君子求诸己”、“有所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大学》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就是说当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要想象有十双 眼睛在看着自己,有十双手在指着自己,不能放松、懈怠。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已经是现实了,我们 不是更应当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吗?

  儒释道的公益慈善精神

  今天的话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慈善精神。之所以前边要说因陀罗网,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精神也是以此认识为基础的。世界万事万物彼此影响,我们对别人施加的作用力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因此,帮助别人终将利益自己。

  《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其中有一句话与公益慈善有重要关系,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用来解释坤卦初六爻辞的。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霜的时候要意识到,再过一段时间它就会变成冰冻三尺,这就是“驯致其道”。同样,如果坚持积善,将来必有余庆,也就是说,坚持将善事做 下去,将来一定能得到好的回报。这一认识也是以万事万物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性为基础的。正是因为一切事物都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所以《易经》才用阴阳关系来 概括万事万物之间的规律性,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与天地准”的道理。因此,即便仅仅是一个善念、一句善语、一件善行,累积下去,最后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好处。

  道教《太上感应篇》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也就是说要想当神仙,先要做好公益慈善。

  为什么是这样呢?《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我们对外界释放的信息或作用力,最终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一千三百善的作用力反馈到自己身上,才足以让自己成为天仙;三百善的作用力反馈到自己身上,才足以让自己成为地仙。

  佛教《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就是说,菩萨必须具有公益慈善精神。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就是用财富等直接帮助别人;爱语,就是用语言温暖别人;利 行,就是成人之美;同事,就是与人同甘共苦。这体现了佛教非常全面的公益慈善精神。菩萨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普贤行愿品》说“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原来,帮助众生或者说做公益慈善,正是菩萨成佛的前提条件。在佛教中,佛是觉悟者的意思,也就是彻底明白了一切真理的人。为什么佛要明白一切真理呢?因为他要帮助一切众生。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决心帮助一切众生,发起终极的公益慈善心,最终的结果就是他自己成佛。

  总结一下,在儒家看来,想要余庆,须先积善;在道家看来,想要成仙,须先立善;在佛教看来,想要成佛,须先帮助一切众生。因此,公益慈善不是一种道德负担,而是一种理性追求。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精神

欢迎您访问:

欢迎您访问:

留言建议

您对网站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随时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

资助信息

感谢您分享政府、企业或者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感谢您的支持!